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篇1教材内容:《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

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度贪财的“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把握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时,能体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将这些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并非易事。

学生也普遍有了阅读的习惯,爱读书,但是对比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对比阅读能力欠佳。

而此篇文章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白话文,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理解“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学生将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这是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巧抓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和学法: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基于此,基于学情,我准备采用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亲近文本。

在自主学习赏析中,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读写结合,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掌握读、思、议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勾画圈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方法,实现其与编者、文本的对话,并尝试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学情及教法、学法,我按照“一个游戏”、“一则故事”、“一个人物”、“一种表达”四个步骤展开教学。

(一)一个游戏导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导入,用游戏点燃快乐课堂,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课前,围绕教材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进行猜谜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刻画人物要抓住其特点,不能千人一面。

在轻松愉悦中,直击写人文章要点。

(二)阅读一则故事突出人物特点,离不开典型事例。

故事中特定的场景以及人物的的特殊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资料补充,埋下教学伏笔接触文本前,引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家产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出处,全面地了解人物背景,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人物身份的特殊化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引发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活动。

2、阅读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在词句运用和语言表达上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

因而,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字,并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意会等方法理解“诸亲六眷”“登时”等文言词汇,然后概括故事大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这样的环节安排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学生一步步亲近文本,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感知一个人物把握人物形象要以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1、品读文字,分析人物特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透过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严监生临死前从失望——着急——绝望到了却心愿的内心活动过程,感悟严监生的形象特点。

接着,回顾前面预设的伏笔——严监生家境的介绍,家境的富足和对两茎灯草的牵挂、纠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次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这样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这个经典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严监生”这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中愈渐丰满。

语文教学既要“重意”更要“重言”。

本课学习的核心点在于要让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巧妙刻画的,体会其表达效果,用心感悟其精妙。

2、赏析文字,掌握写作手法。

严监生本人不能说话,但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在说话,抓住“摇头”、“两根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体会简单的动作传递的丰富内容,品味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传神。

接下来,通过对场景中奶妈、大侄子等其他人物语言的解读,将严监生临死前的想法和常人的思维进行比对,感受侧面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故事结尾揭示了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所指——两茎灯草,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一结果,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极具夸张和讽刺意味。

把握了情节的高潮,就能够对人物形象做出深入的剖析。

情节的高潮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学生在第四组课文《桥》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过悬念设置,所达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我结合文本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古代说书人在讲这个故事时会在哪里卖关子,得知这一故事结果,听故事的人会有什么反应?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对于情节及悬念设置这一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四)尝试一种表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堂给予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正是这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具张力,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为广阔。

1、阅读拓展,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

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国作家莫里哀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的阿巴贡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这种对比阅读让学生体验到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感受中外名家的风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更重要的是,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懂得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无需面面俱到。

2、读写结合,尝试语言文字的运用。

品读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

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补白,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在学生的语言文字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的理解,也让学生对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学生逐步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作业设计:1、了解世界文学作品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尝试阅读相关书目。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写身边的某个人物。

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提升。

板书设计: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临死前的严监生吝啬鬼动作神态结束语: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不求完美,但求突破,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篇2一、单元重点简析1、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2、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二、文本简析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

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三、学习对象分析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及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重难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六.设计理念1、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力求落实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我从学生真实阅读的角度,不求深,不求远,扎扎实实领会编者的意图,扎扎实实投入文本的学习,扎扎实实体味人物形象,扎扎实实感悟文章的写法,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训练、运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

2、尽力突显“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著名作家老舍爷爷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严监生的动作正透露着他卑微的心灵,活脱脱的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人物的特有标志。

我通过拓展想象、感悟补白、概括提升等方法,把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特写镜头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把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