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体育学院考研复习运动训练学--背诵版

成都体育学院考研复习运动训练学--背诵版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3个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6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4公平性5集群性6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6大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01判)成功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8、现代运动训练的6特点:(03、10简述)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的目的:(05简述)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5任务:(05简述)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2002简述)简要叙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项群:(05)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竞技项目2大类:(01、02填空) P36表2-8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待:(2012论述)请从项群训练角度分析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将面临的竞技格局及对当前备战训练的提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2002、2003)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竞技水平:(2005)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13、运动成绩的3个决定因素:(2001判断、2010论述) P66表3-1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待:(2013论述)从伦敦奥运会的成绩来看,我国有哪些潜优势项目,从训练学的角度主要从哪些方面提高优势项目的运动成绩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程度。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2005简答)1、非衡特征:刘大庆和田麦久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特征是普遍存在的。

2、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是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3个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2大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待:(2012论述)运动员进行起始训练状态与建立训练目标的注意事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9大训练原则:(2002填空)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3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训练学4要点:(2010简答)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科学2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6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科学3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12简答)训练学3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2003简述)训练学2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4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P115、表4-7)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

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调整,并参加比赛需实现预期目标。

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2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5要点:(2004论述)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3基础:(02简答)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3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04选择)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2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3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2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2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待:(2013简答)谈谈你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超量恢复现象的理解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32、运动训练方法的4大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5个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两大整体,8大具体)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5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3个层面)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3要素)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7要素)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阶段)38、运动训练手段的4大分类:①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②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③动作结构(2002填空)(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p141表5-14、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39、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