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2罗斯福新政互动课堂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2罗斯福新政互动课堂人民必修2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2 罗斯福新政互动课
堂人民版必修2
疏导引导
一、新政的背景
1.经济危机爆发,损失惨重,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形势。

2.民主党人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上台,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二、新政的含义特点及实质
罗斯福新政的含义是1933年美国新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即在不触及资本主义基础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力图减少资本主义无序生产产生的混乱,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最终以资产阶级“民主”的方式渡过了经济危机,并巩固了统治。

三、新政的实施及作用
新政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大量的立法出自3月9日到6月16日的“百日新政”期间。

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第二,恢复工农业生产。

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

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

众多庞大的公共工程建设一直延续到美国参加二战之后,对缓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第四,保护劳工权利。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这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断然做出的一项改革。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35年,《社会保险法》通过。

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妇女、儿童和病残者的救济制度逐步形成。

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四、新政的评价
1.1933~1936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元气,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

1939年,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记录水平,农业生产也保持稳定。

2.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政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成功的原因
(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但都没
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新政的“新”特点
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之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它实质上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新”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度过),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活学巧用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B.彻底实行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
C.消除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D.消除经济危机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其内容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销售进行调节,即对生产关系进行调节。

因此,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答案:A
2.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先对大前提、小前提所叙述的历史现象作出判断,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事实判断,这两个前提都是正确的。

罗斯福新政,暂时克服了经济危机,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其结论是错误的。

据此判断,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3.阅读下面材料
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

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

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主义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地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为什么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罗斯福新政?
(2)罗斯福“迁就工人”的目的是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是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其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在教材上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然后依据所学的知识和材料回答问题。

尽管材料创设了新的情境,但一般来说,通过分析都能找到材料与教材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这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托。

在分析材料的时候还要注意,一般的材料不一定是教材结构上的一个完整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排查出命题人要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的哪个方面。

此题围绕罗斯福新政进行考查,问题的切入点是罗斯福新政调整和恢复工业方面的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心内容,典型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与以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无政府状态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即以政府指令性行为调控此前的生产的盲目的无政府状态,但实质仍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政策虽然表面看来损害了资产阶级统治的作用,那种认为罗斯福新政危害资产阶级利益的观点是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参考答案:(1)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工人阶级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

(2)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下列现象不属于经济大危机造成的影响的是( )
A.各国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甚至掌握政权
B.资本主义各国贸易关系紧张
C.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
D.日本先后在中国制造了“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 事变”
解析:关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人们都比较熟悉,特别是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及侵略扩张。

但是“济南惨案”发生于经济大危机以前。

答案:D
5.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探索一条宏观调控经济的道路
B.主要解决的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以国有化为主要手段
D.它使美国找到了一条既能缓解危机又能保住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法
解析:新政是加强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并未实行国有化。

答案: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