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同上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黄海大战中,中方主力尚存。
李鸿章保船避战,令北洋舰队退受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
日军趁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陪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的中国人民的负担。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将领刘永福 1895到1945被日本占领。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2)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扶清灭洋”过程:1900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借口镇压义和团天津 8月,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惩办参加反帝运动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影响: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要旨:1.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全民族的抗战局部侵华开始: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全面侵华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应对: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
过程: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
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
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日军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六周内,南京大屠杀。
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3.抗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开展广泛的游记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本课要旨:●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奋勇抗战。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洋货涌入;巨额战争赔款;自然灾害——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过程:1851年,洪秀全拜上帝教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称“天王”1852年,迅速壮大1853年,定都南京,与清廷对峙(一)《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内容:1.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平分土地。
2.产品分配:“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积极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革命性)局限性: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空想性)追求小农经济的目标。
(落后性)(二)《资政新篇》1895年洪仁玕主要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时代的潮流;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
本课要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二.辛亥革命1.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影响: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成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民报》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昌起义背景: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
过程:1911年,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覆灭。
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命令需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积极: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本课要旨: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汇,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