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析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析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分析作者:张欣许宏史雪郭振清崔中光赵洪国来源:《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MBCL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36例PMBCL病人中位年龄39岁,临床表现以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52.8%)、胸腔积液(36.1%)、纵隔巨块(33.3%)多见。

Ann Arbor分期Ⅰ~Ⅱ期25例(69.4%),Ⅲ~Ⅳ期11例(30.6%);合并B 症状6例(16.7%)。

初治时手术切除4例,其中术后联合放疗1例,术后联合化疗2例,手术后未行其他治疗1例;放化疗相结合3例,其中1例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单纯化疗29例,化疗周期为2~11周期,其中3例加行自体干细胞移植。

治疗后13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5例病情平稳,2例病情進展,1例失访。

截止到随访终止,3例失访,5例死亡(其中1例为疾病复发,4例为疾病进展),中位生存时间37月,病人2、3、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76.2%、68.8%、56.2%,其中R-CHOP组、R-DA-EPOCH组、CHOP组、CHOPE 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91.7%、100.0%、85.7%、66.7%,4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均存活(生存时间分别为84、28、18、18月)。

纵隔巨块、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上限2倍)为预后不良指标。

结论 PMBCL发病中位年龄小,临床表现以早期纵隔压迫症状为主,分期一般较早;LDH水平、包块大小影响预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效果确切,纵隔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干细胞移植对初治未达完全缓解病人有意义。

[关键词]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纵隔;利妥昔单抗;预后[中图分类号] R7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5532(2018)03-0362-05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以中到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及硬化为特点[1],可原发于结内或者结外,可累及肝脏、胃肠道、肾或者卵巢[2-3]。

临床少见,极易误诊,最佳治疗方案存在争议[4-5]。

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PMBCL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血液内科收治PMBCL病人36例,男19例,女17例,中位年龄39岁(16~71岁)。

32例经纵隔穿刺、4例经纵隔包块手术切除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为该病。

1.2 研究方法分析36例病人临床表现、Ann Arbor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等,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确定预后的影响因素。

参考2007年修订的淋巴瘤疗效标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疾病进展(PD)。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方法。

2 结果2.1 临床特征本组36例病人均以纵隔包块及包块压迫或浸润周围组织器官表现就诊,其中19例病人以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起病,纵隔巨块15例(包块直径超过7.5 cm),胸腔积液13例,胸痛8例,呼吸困难5例,吞咽困难5例,咳嗽4例,累及骨髓2例;无脑水肿、CNS侵犯、肝脾大病人。

根据Ann Arbor分期标准,本组Ⅰ~Ⅱ期病人25例(69.4%),Ⅲ~Ⅳ期病人11例(30.6%),其局部侵犯器官包括胸膜、心包、肺。

根据ECOG评分标准,评分为0~1分者32例(88.9%),评分≥2分者4例(11.1%)。

疾病确诊时存在B症状(包括不明原因发热高于38.5 ℃、盗汗、半年内体质量下降10%以上)者6例,占16.7%。

初诊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病人3例;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上限2倍者18例。

根据IPI评分标准,低危(0~1分)18例(50.0%),中危(2~3分)16例(44.4%),高危(4分)2例(11.1%)。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初治时行手术切除病人4例,其中术后联合放疗1例达CR,目前失访;术后联合化疗2例,均达CR;手术后未行其他治疗1例,术后3月死亡。

本组3例放化疗相结合,均为化疗达PR后联合放疗,其中1例仍为PR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纯化疗29例,化疗周期为2~11周期,其中1例CR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2例PR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见表1、2。

2.3 生存结果本组36例病人3例失访,截止到随访日期,余33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37月,2年总生存率达83.3%,3年生存率76.2%,4年生存率68.8%,5年生存率56.2%。

其中CHOP组死亡1例,总生存时间(OS)8个月,R-CHOP组死亡1例(OS为18个月),CHOPE组死亡1例(OS为11个月),死亡原因均为PD。

R-CHOPE组失访1例。

4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目前均存活,生存时间分别为84、28、18、18月。

见表3。

2.4 预后因素分析应用Kaplan Meier方法,对病人的年龄、性别、上腔静脉综合征、胸腔积液、纵隔包块大小、LDH水平、B症状、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DH水平高于上限2倍(χ2=11.084,P2.5 化疗不良反应本组29例接受化疗病人化疗过程出现感染15例,血小板减少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6例,贫血21例,血糖升高1例,血脂升高17例,肝功能损害病人10例。

3 讨论PMBCL在青年女性中较为多见,由于病变位置特殊,通常通过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取得病理,有定位准确、确诊率高,且相对安全,极少出现气胸、出血等优势[5]。

相关研究显示,PMBCL中位发病年龄为35~40岁[4,6-8],临床通常表现为前纵隔巨块,迅速进展并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包括早期呼吸困难、咳嗽、吞咽困难、阻塞气道、静脉增粗,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9-10]。

由于这些首发症状多为局部压迫症状,确诊时大多为Ⅰ、Ⅱ期(约80%),发热、消瘦等系统性症状在少于20%的病例中出现,70%~80%的病例观察到LDH升高,脊髓及脑脊液转移少见[4]。

本组病人男女比例为19/17,未体现明显性别差异;中位年龄39岁,病人早期多出现压迫症状,52.8%病人以上腔靜脉阻塞综合征起病,其余包括胸膜腔积液、纵隔巨块、咳嗽、胸痛。

本组Ⅰ~Ⅱ期占69.4%,B症状出现率为16.7%,有50.0%病人LDH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无脊髓转移病人,仅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脊液转移,以上研究结果与文献结果相似[4-10]。

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利妥昔单抗问世之前第三代化疗方案(V/MACOP-B)较CHOP方案治疗PMBCL效果更好[11-13]。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PMBCL能得到更好疗效,且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减小了各化疗方案之间的疗效差距,第三代化疗方案(V/MACOP-B)与CHOP方案分别联合利妥昔单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毒性的化疗方案可以被较低毒性的R-CHOP方案替代,同时不减低疗效[1,14]。

斯坦福回顾性队列研究证实,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的DA-EPOCH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加入DA-EPOCH显著改善了PMBCL病人的EFS[15-16]。

由于本组病例时间跨度长,早期病例多采用CHOP方案治疗,近期的病例则多应用R-DA-EPOCH方案治疗,R-CHOP方案比CHOP方案治疗效果更好,其中3例采用R-DA-EPOCH方案治疗病人除1例失访外,其余均存活,因病例数较少,没有进行统计学处理。

本组病人化疗不良反应以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为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所致。

容易对人体代谢产生影响的化疗药物(铂类、长春碱类、阿霉素、环磷酰胺等)中,应用于PMBCL病人的主要为环磷酰胺,本文仅1例病人出现血糖升高。

但由于化疗药物一方面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其次造成肝肾细胞的损害,肝细胞损害影响葡萄糖的摄取及肝糖原的生成,肾功能受损可使胰岛素在肾脏中的灭活减弱及胰岛素受体不敏感;糖皮质激素抑制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减低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上因素共同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在PMBCL治疗过程中应监测相关指标并及时控制。

本组病人均未出现因化疗导致的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纵隔放疗为初治未缓解病人的辅助治疗手段。

有研究显示,化疗后常规给予巩固性放疗并不能增加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13];而另有研究显示放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7-19]。

纵隔放疗有显著副作用,其长期毒性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加重、诱发肺癌和乳癌,因此有研究建议PMBCL病人初始治疗后可行PET-CT评估,如果PET-CT结果提示仍存在残余病灶,则给予纵隔巩固性放疗[20-23];阴性的病人应视为CR,是否纵隔放疗并不会对远期疗效有所影响[24-25]。

本组3例化疗后达PR病人联合放疗,截止随访日期均存活,生存期分别为84、32、35月,说明联合放疗对化疗后未达CR的PMBCL病人可能有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治疗后未达CR的病人获益。

日本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接受HDT/ASCT或同种异体SCT的复发/难治性病人(n=97)与未接受上述治疗的病人相比较,有更高的OS(67% vs. 31%)[19]。

而对标准治疗达到CR病人,没有证据建议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25];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始治疗失败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仍差[26-27]。

本组病人4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移植前达PR者3例,达CR者1例,随访时间分别为84、18、18、24月,截止随访终止日期均存活,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初始治疗PR的PMBCL病人疗效肯定。

但PMBCL病人移植前所需化疗疗程以及CR病人是否需行干细胞移植仍待研究。

手术不作为PMBCL常规治疗方法。

没有手术切除可以提高PMBCL病人预后的证据。

本组病人4例接受纵隔包块切除治疗,其中1例术后行R-CHOP方案化疗8疗程,1例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6疗程,至随访截止均持续CR;1例术后未接受其他治疗,3个月死亡;1例术后仅接受放疗,已失访。

表明PMBCL手术后病人需联合化疗,所需疗程可能少于单纯化疗。

近年文献报道,PMBCL较其他类型DLBCL预后好[28]。

本文随访结果显示,36例病人2年总生存率达83.3%,与文献结果相似[28]。

由于PMBCL病人通常年龄较小,且病变多局限于纵隔,早期其他部位累及较少,因此IPI积分通常较低,意义有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