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红楼梦_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_红楼梦_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刘 雪 芹
典故是文苑中的奇葩 。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无不垂青于应用 典故 ,因为典故多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浓缩而成或是绝词佳句提炼 而成 ,含蓄而隽永 ,冼炼而深刻 ,文人吟诗赋词对句 ,必会考虑用 典 ,文学大家曹雪芹也不例外 ,其作品《红楼梦》用典无数 ,仅其中 的联额 、对句就应用了很多典故 。
杨译 : The gratef ul recipient s of Imperial Favor will gladly dash t heir brains out on t he ground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在翻译典故时 ,译者们一般采取三种方法 :省典 、化典 、注典 。 《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 ———杨译本和霍译本在翻译《红》的过程 中 ,也采用了这三种方法 。
一 省典( omission)
翻译界对于典故的翻译 ,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 :在不影响理解 的前提下 ,一切从简 ,可以省略的就省略 。所谓省典就是只将原文 字面意思译出 ,而不深究其内涵 。在翻译《红楼梦》对联时 ,二译也 这样处理了其中的一些对联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九重焦”从字面上看 ,似乎是“忧虑重重”的意思 ,其实不然 。 “九重”指皇帝 。宋玉《九辩》中说“君之门以九重”。两译都用“皇 帝”(sovereign 和 king) 来译“九重”。
也就是说 ,化典就是放弃表层含义 ,译出深层含义 。从上面两 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到 “, 蒸尝”和“九重”的文化意象丢失了 。这 种放弃 ,同时也放弃了向外介绍原著文化的机会 ,是原著文化屈从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 77 —
化里 ,蟋蟀却成了快乐 、幸运的象征 ,如 Kingsley 的“I have not had t he luck I expected , but . . . am as merry as a cricket .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 78 —
红楼梦学刊·二 ○○二年第一辑
泮水指泮宫之水 ,而泮宫指学宫 。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 ,叫 做“入泮”或“采芹”。所以这里的“采芹人”是指贾府的读书人 。二 译在处理此联时 ,采取了避繁就简的策略 。
三 注典( annotation)
注典就是直译典故之后加以注释 。加注的办法给译者以从容 交代原文字里行间意思的方便 ,但不宜滥用 。一般用来翻译极具 民族文化内涵的内容 ,能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此联出自贾雨村之口 。他一心求取功名 ,不甘久居人下 ,慨叹 怀才不遇 ,抱负未逢 。上联典出《论语·子罕》“: 子贡曰 ‘: 有美玉于 斯 ,韫椟而藏诸 ? 求善价而沽诸 ?’子曰 ‘: 沽之哉 ! 沽之哉 ! 我待 贾者也 !’”此句意为美玉装在柜子里等着卖高价 。下联典出郭宪 《洞冥记》,传说汉武帝时 ,有神女留下玉钗 ,到昭帝时 ,有人打开匣 子 ,不见玉钗 ,只见一只白燕从匣中飞出 ,升天而去 。贾雨村借以 说自己有朝一日要飞黄腾达 。而且此联中巧妙地嵌进了贾雨村的 名字 。上联“价”与“贾”谐音 ,下联“时飞”正是贾雨村的字 。请看 霍译 :
这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错位是语际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是翻 译的一颗绊脚石 ,常常令译者们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 。其原 因在于 ,文化意象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介 绍进另一种文化中去时 ,就象鱼与熊掌一样难以得兼 。如“班门弄 斧”,若译为 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 h t he axe before L u Ban ,虽译出其表层含义 ,但西方读者并不了解鲁班的故事 ,当然 更无从揣摩这个成语的含义 ;若译为 to teach one’s grandmot her to suck eggs ,译出了其深层含义 ,但却丢掉了“鲁班”这个文化意象 。
赐裘怜抚戍 加絮念征徭
杨译 : Fur coat s are issued to t he garrison , Cotton2padded clot hes to conscript s in t he snow. 霍译 : Now warm clot hes to t he f rontier are dispatched.
杨译 : The green tide fills t he creek where clot hes are washed. Clouds of f ragrance surround t he girls plucking water2cress. 霍译 : Emergent buds swell where t here washerwoman soaks her clot h. A f resh tang rises where t he cress2gat herer fills his pannier.
— 80 —
红楼梦学刊·二 ○○二年第一辑
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make solemn sacrifice for deeds whose fame resounds to Heaven.
霍译 : Wit h loyal blood poured out willingly upon t he ground a myriad subject s pay t ribute to t heir benevolent rulers. For famous deeds lauded resoundingly to t he skies a hundred generations offer t heir sacrifices to t heir ancestors.
新绿涨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此联是宝玉为稻香村所题一联 。其中“浣葛”典出《诗经·葛 覃》“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 ,浣害浣否 ? 归宁父 母 。”是写新妇浣净葛衣才回娘家 ,这里喻指元春归省 。下联中的 “采芹”亦出自《诗经》。《诗经·泮水》有云 “: 思乐泮水 ,薄采其芹”。
运用省典的办法 ,就是只译出表层含义 ,是对译语读者的理解 能力的过高估计 ,不一定能达到使之理解并欣赏的目的 。
二 化典( paraphrase)
刚才的“省”指省掉典故不译 “, 化”则不同 ,所谓“化”,就有变 。 化典就是不管其字面意义 ,而把典故的真实含义译出 。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典故虽一字 、一词 ,但意义深遂隽永 ,翻译时如何才能保持原 文的丰姿 ,传达原文固有的神旨呢 ? 这就涉及到文化意象的传递 问题 。因为典故就是一种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 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具有相对固定的 、独特的文化 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 、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提到它们 , 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谢天振) 但是 ,对 一个民族而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事物对另一个民族而言可能毫 无文化意义 。即使是对同一意象 ,不同的民族赋予的含义也是不 同的 ,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例如 ,在汉语文化中 “, 松”象征着 高洁挺拔 “, 莲”则让人联想到“出污泥而不染”,但它们在英语文化 中就丧失了这些文化意象 。又比如 ,西风对英国人而言意味着“温 暖”和“生机”,他们对西风心存好感 ,雪莱还有名篇《西风颂》传世 ; 而对中国人来说 ,西风却象征着“寒冷”“、破坏力”,如“昨夜西风凋 碧树”。同样是蟋蟀 ,在中国文化里给人忧伤凄凉 、孤独寂寞的联 想 ,如岳飞的“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而在英美文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And wives to distant dear ones send supplies.
— 79 —
据《唐诗纪事》载 ,唐开元年间 ,宫中制棉袍送给戍边的将士 。 有一士兵在袍子中发现一首诗 “: 沙场征戍客 ,寒苦若为眠 。战袍 经手作 ,知落阿谁边 。畜意多添线 ,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矣 ,重结 后身缘 !”士兵将诗交给将帅 ,将帅呈给唐玄宗 。唐这个士兵 。如果将这个故事译 出 ,势必繁复冗长 。二译都省译了典故 ,从杨译看 ,上下句只一个 动词 ,即 issue ,也就是说杨译意为“给雪地里的士兵送棉衣”,而原 联则是说“同情严寒中的戍边人而加厚棉花”,意义上有所缺失 ;霍 译则把该句的主语定为“妻子们”,译成了“妻子们给远方的亲人送 军需品”,根据《唐诗纪事》的这则故事 ,我们知道主语不该是“妻子 们”,意义上有所扭曲 。且不论二译优劣如何 ,他们都采用了省典 的办法 ,也因此而丢掉了一则动人的背景故事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红楼梦》对联中的典故译介
— 81 —
于译语文化的表现 。不过 ,我们在翻译时也的确应该考虑这种文 化意象是否有推介的价值 ,如刚才的“蒸尝”和“九重”,现代的中国 人都未必知晓 ,似乎也没有必要介绍出去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