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_红楼梦_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_刘雪芹

谈_红楼梦_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_刘雪芹

( 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 广西 南宁 530006)
[ 摘要] 中国 文化的艺术瑰宝对联形式谨严、音韵铿锵、意义深 邃, 富于形音义三美。本文将以 文学巨著 《红楼梦》中的对联为例, 探讨如何再现对联的三美。 [ 关键词] 《红楼 梦》; 对联; 意美; 音美; 形美 [ 中图分类号] I 046
A frag r ance assails man, the ar oma o f w ine. 霍译: T he coo lness of spring has impriso ned the soft buds in a wintry dr eam,
T he fr agr ance of w ine has intox icated the beholder with imag ined flo wer scents。 霍 克斯用了 “the soft buds”是对 “嫩”的曲解。嫩寒指微寒, 与嫩苗无关。拙译如下: Gentle chill o f spring det ains her in the dreams, Fr ag rance of w ine to ever yo ne's nose str eams. 例 2. 天机断缟带
P 12, 引文为笔者自译。
— 161 —
有平仄, 能造成音乐效果 的要素是 r hythm 和 rhy me。因此, 翻译时我们只能用 rhyt hm 和 rhy me 的美去取代 平 仄相拗的美。我认为将对联翻译成英文时, 应保证上下句音节数相等, 如果可能, 最好押韵。在 《红》的 对联翻译中, 有一些对联的翻译的确考虑了音节 与押韵的问题。如:
著名翻 译理论家奈达 ( Eug ene A . N ida) 指出: “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 语 的信息, 首先要注重意思, 其次才是风格形式。”º 也就是说在这三美当中, 意美必然是最重要的, 最需要 尽力保存的, 译者要尽量不丢失或歪曲原语的信 息。
一、再现意美
意美从何而来? 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拨动读者心弦的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乃至某篇文章就具 有意美。而意美不等于意似, 意似的译文不一定能再现意 美。如:
第 23 卷 增刊 Vo l. 23 Suppl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 uang x i U niv ersit y( Philoso phy a nd Social Science)
2001 年 6 月 June, 2001
谈 《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刘雪芹
二、再现音美
前面谈到, 对联特别讲究平仄, 音韵和谐悦耳。因而在翻译时也应尽量再现它的音美。但是在英语中没
¹ 何松涛、龚焱: 《对联写作入门》, 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 1992 年, 序 1 页。 º Eugene A . N ida & Charles R . T aber , T he T heo ry a nd P ractice o f T r anslat ion, E. J. Brill, L eiden, 1969,
杨译: T he achievements o ut shines the sun and moo n,
T heir fame w ill ex tend t o all t heir po ster it y.
译文第 一行有十个音节, 而第二行有十二个音节。如果改为 “T heir fam e ex tends to all po sterity . ”那么
《红楼梦》是一部受到全世界推崇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被认为是包罗万象的 “百科全书”。单从文学形式 方 面看, 它 就囊括了诗、词、曲、赋、对联 、酒令、谜语 等各种文学形式。其中的对联, 若包括联句诗、回 末 联对在内, 一共有一百多副。它们在照应故事情节, 揭示人物性格, 暗示人物命运, 反映时代精神文化生 活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例 1.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一个 “嫩 寒”让人 感觉到寒 中透出 的点点 温馨, 比 起同 义的 “轻 寒”、 “微寒 ”更具诗 情画 意。一个 “锁”字又给人以氤氲之感。这副对联是秦可卿卧房 中的, 宝玉进入可卿卧房休息, 看了这副对联, 才会有后 来遇见警幻仙子的梦。 杨译: Coo lness wr aps her dr eam, for spr ing is chill;
五、战争
朝代更 替、安邦定国、抵御外侮, 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的历史。英汉词语中有关战 争的习语也各有风格, 如中国过去战争多用马、弓箭、刀、枪、剑、、旗、鼓、锣 等。喻之相关的成语相当多, 如: 一马当先, 金戈铁马, 万剑齐发, 旗开得胜, 千军万马, 鸣金收兵, 重整 旗 鼓, 偃旗息鼓, 厉兵为马 , 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 水上作战的成语很少, 仅有破釜沉舟, 草船借箭等。英 语词汇种关于战争 的习语有其自己的 特点, 其规模、工具等同 汉族所用有诸多不同 , 如: to dr aw a swo r d ( 开战) , to wear the swo rd ( 入伍) , to appeal to t he sw or d ( 诉诸武力) , t o bur n one's bo ot ( 破釜沉舟) , t o bur y t he bat chet ( 偃旗息鼓) , t o keep o ne po wder dr y ( 枕戈待旦) , cro ss the R ubican 背水一战) , to shoo t one's la st a rr ow ( 山穷水尽, 穷途末路) 。
1830 年, J. F . 戴维斯翻译了 《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及 《西江月》词, 开创了向世界翻译介绍 《红楼 梦》的 新纪元。此后, 《红楼梦》出现了很多译本。而全译本只有两个, 即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其夫人戴 乃迭合译的 A Dr eam of R ed M ansio ns, 英国学者霍克斯 ( Dav id Haw kes) 和其女婿明福德 ( John M infor d) 译的 T he Sto r y of t he St one, 霍克斯译出前 80 回, 明福德 译出后 40 回。裘利 ( H. Bencr aft Joly) 也将其译 为 Hung L o u M eng ; or T he Dr eam of the R ed Chamber , A Chinese No vel , 遗 憾 的 是 只 译 出 了 前 5 6
海市失鲛绡 杨译: A w hite silk belt fro m the heavenly loo m is bro ken
Whit er than the mer maid's silk fr om sea- mar ket belo w . 霍译: Who o 'er t he land t he merfo lk's silk unr olls?
幽微灵秀地
无可奈何天 裘译: A lonesom e, small, ethereal, beauteo us noo k!
What help is there, but heav en's w ill t o bro ok! 这副对联的译文, 上下句押韵, 而且上下句均为十个音节, 为五音步抑扬格, 可以说是很典型的英雄双
Who t he whit e weft fr o m Heav en's loo m unties? 裘译: Snapped is t he w eav ing belt in the heavenly machine.
In the seaside mar ket is lost a silk kerchief. 这副对联是芦雪庵赏雪联 句中的一联, 它描写雪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 , 就象是从织女的天机上垂 下了一块白布, 又象是谁偷来了海市的 鲛绡。三译都达到了 某种程度的意似, 但似乎总没能再现原句的韵味, 没有 “断”与 “失”的意境。在三译中, 可以说霍译较好地再现了意美, 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意美的再现是最重要的, 因为翻译是否成功, 要看它能激起读 者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译文没能再现原文 的意美, 可以说翻译是不成功的。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见, 在英汉比喻性习语中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 民族特点, 我们既要了解其 民族语言文化的共同性, 还要了解其民族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方面上的差异性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正确 使用英语比喻性习语及理解和欣赏与之 有关的英美文学作品, 这对我们进行教学和翻译等工作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两行的音节数就相同了。这种减词法就是许渊冲 的 2- 1= 2 (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减词) 。
例 2.译: Shado ws of blossom a ll aro und Bir dso ng o n ev ery side.
这副对联出现在 第 28 回。宝玉听到黛玉葬花时的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 年葬侬知是谁?”, 不禁悲从中来, 想想红颜将老, 青春难驻, 哀伤不已, 心下期望春天常在, 青春长驻。杨 译第一行有八个音节, 第二行只有六个音节。如果我们在 第二行加上一个双音节词, 两行音节数就可相等: Birdsongs o n ev er y side r esound. 这就是许渊冲所说的 2+ 1= 2 ( 在不 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加词) 。为了保证上 下句句式相同, 第一行可略作调整。全联译为:
行体。但在翻译过程中, 不可能每副对联都能达到这种效果。对译诗修改润色, 许渊冲先生曾提出 2+ 1= 2, 2- 1= 2, 2+ 1= 1+ 2, 2+ 2= 1+ 3 等公式。笔者就采用他的方法对几副 对联的翻译作些调整, 请专家读者 指正。
例 1. 勋业有光昭日月 功名无间及儿孙
[ 1] 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 [ J] . 语文出版社, 1995. [ 2] 王大云. 英汉双解、英汉习语词典 [ J] .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6. [ 3] 张静. 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 4] 徐志杰. 汉语常用习语英译手册 [ J] .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2. [ 5] 张野. 英语成语故事 [ J]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