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拯救汉字危机作文4篇

拯救汉字危机作文4篇

拯救汉字危机作文4篇(1901 字)近日,在歌唱类选秀节目被叫停调整之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横空出世。

节目本着“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引起越来越多的观众注意。

而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成人汉字书写低能”的话题,引起人们反思。

更有网友调侃,“难道将来,写汉字会成为一种绝活?”在讨论和吐槽中,恰恰说明了国人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一种“汉字危机”。

提笔忘字,都是键盘惹的祸!记者近日从省教育厅获悉,从今年秋季起,我省中小学每周书法课不能少于一个课时。

专家建议,在数码时代,我们要尽量少抽“电子鸦片”,避免汉字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这场“汉字保卫战”。

从兴趣班到课堂:书法教育普及指日可待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XX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和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书法艺术课为主,一至九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书法艺术课程中每周至少安排一个课时的书法课,其中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个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要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

中小学还可在美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

河南省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小学高级教师徐丽霞介绍,省实验小学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书法教学,学校目前开设有每周一次的书法课,聘请专业的书法老师授课。

每学期还会举办书法比赛,假期还为学生们留书法作业,开学时举办假期作业的书法比赛。

徐丽霞老师说:“老师们在板书过程中也要注意字体,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也能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省实验小学这样已将书法教育成功融入课堂的学校还是少数。

多数学校还是在以“兴趣班”的形式进行书法教育。

郑州市秦岭路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刘军选老师说:“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关键问题还是师资缺乏。

”据悉,此次我省对书法课教材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

而为解决书法师资难题,从XX年起,省教育厅将建立河南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基地,并持续开展书法教育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从打字回归手写:书法教育的价值在哪儿?23岁的公务员小郑,小时候学过硬笔书法行书。

他说:“小学学的都是工工整整的楷书,到了中学记笔记速度慢,妈妈就给我报了个书法兴趣班学行书,行书中有很多连笔和简化笔画的书写,学了之后对中学的学习很有帮助。

写字速度加快,我不但上课时笔记记得又快又全,语文考试时时间也总是很充裕。

”徐丽霞老师表示,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一举措能让更多学校和家长重视书写。

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她,提到目前小学生的书写现状时说:“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如今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渐渐忽略了书写的重要性。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主要是为孩子打下热爱书写的基础,同时培养孩子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发现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和性格都有影响。

字体工整、书写规范的孩子大多数学习认真、做事稳重、有责任心,各科学习成绩也不错;字体潦草的孩子往往做事儿相对粗糙一些,容易马虎。

”用书写感受汉字魅力传承传统文化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学博士黄修珠,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主持河南大学美术教育系的书法教育工作。

黄修珠说:“书法教育进课堂,社会各界尤其是书法界呼吁了多年。

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学校与教师只有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与实施,才能真正体现中小学推行书法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我省的书法发展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与其他省份比较,书法发展走得比较靠前。

近几年,高校书法专业招生逐渐增多,但想让书法持续发展,肯定还是要在以中小学为主的基础教育上着手。

书法作为基础教育, 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很高的艺术层次,而是这种持续的教育使学生对传统审美有初步的整体认识。

我个人很赞成这种实质性的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断层的衔接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2088 字)光明网做了一件好事,它的“汉字书写调查”,用确凿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

这是坏消息,也有好消息。

高达%的被调查者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决不能放弃”。

堪忧的是现实,欣慰的是情感。

汉字承载着历史记忆。

书写汉字是感受中华文明和艺术精神的通道。

但是,现在的汉字书写面临断流的危机。

我们在焦虑:决不能放弃书法这门艺术的文化情感,能否改变“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的事实。

汉字书写下滑的原因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来,缘由种种。

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质文明发达之后,导致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

20世纪50年代普及国民教育,“硬笔”也普及开来。

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终究还是笔,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

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

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

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

不论是被动裹挟还是主动顺应,20世纪的两次换笔,速度一次快过一次。

处理文字的工具越来越进步,手段越来越便捷,效率越来越高。

当我们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赐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纽带正在断裂。

三千多年的汉字书写,现在也成了"文化乡愁”。

汉字书写与中国文化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

西周学童(当时叫“国子”,限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称为“六艺”,这些科目,与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正相吻合。

其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

此后,不论官学、私学,汉字书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古代的课吏、科举制度,曾对汉字书写教育、书法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举制度,书写汉字主要依靠学校传薪续火。

汉字书写,首先是学,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学。

照着字帖练习书写,古人称为“临帖”,现在叫“练字”。

练字是学生的每日功课,古人称为“日课”,一本字帖需反复练习,这也是“学而时习之”的学。

在练字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毛笔,学会书写技巧,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的程度。

这样的能力,古人称为“童子功”、“基本功”。

古代很多大书家是以“功夫”著称,汉朝的“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家智永,登楼不下,学书四十余年。

(958 字)随着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热播,我们遗忘汉字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这种遗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时也令人反思。

从公元前14世纪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小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变迁的简体字,汉字以其特有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

然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书写汉字似乎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提笔忘字,正在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普遍现象。

电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读音层面。

为了迅速有效的表达,大量的成语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好、很好、非常好”这类的直白、简单的词语。

汉字的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

这就像是患了“弗兰肯斯坦综合征”,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一台机器,可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1842 字)XX年9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一家中学生杂志封底题词,把“风毕正茂”的“茂”字下部“戊”写成了“戍”。

这一个错字,被文人炒得沸沸扬扬,似乎成了一个“文化事件”。

人们争论着:名人应不该写错字?写了错字的自我态度?她的写法是否是错字?为其辨护,为其揭短,争争吵吵。

找出造成错字的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名人还是普通人写错字是不可避免的事。

近些年来,发现写错字的人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是现在有些年轻人,从小就没有受到汉字书写的基本功训练,从小就养成了写错字的习惯。

进入社会之后,已为成年人注重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对汉字书写根本就不重视。

这是造成汉字书写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在王选、王永民等一大批专家辛勤努力下,使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青少年率先进入计算机技术领域,手指敲打健盘书写汉字。

计算机打字己成为现实中学习、办公、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

年轻一代,许多人不再用手掐着笔杆在纸上画来画去而是用双手在键盘上打字。

计算机打字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

计算机打字对青少年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对汉字只要认知用拼音输入法就能将汉字打出来,不需要了解字的间架结构、笔画与笔顺,每个字怎样写法在计算机上打字关系不大。

因此,人们就不太注意去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

所以,在现今的青少年中书写汉字出现几个错字是不足为奇的。

有人预言:现在己进入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时代,文字信息的传输和存储都由计算机完成,未来的世界不再需要用笔在纸上忙录了,笔和纸都无用了。

这是取消笔和纸不用手写字的遐想。

由此看来,汉字书写己陷入危机。

‘'书写危机”之说并耸人听闻。

汉字书写在中小学生的世界里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空前的颠覆。

翻开一些学生•作业本,干净整洁的作业寥寥无几,错别字层出不穷。

学生如此,许多知名度很高的演艺界名星们也莫不如此,只要留意一下他们的签名和作为电视嘉宾在题板上写的几个汉字就一目了然了。

可以肯定地说,现今,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人物到普通百姓,其汉字书写水平(并非指使用毛笔的书法水平)是一代不如一代。

人们的汉字书写水平正在每况愈下,不仅社会上青年人写字差、学生写字能力差、连某些教师和某些公务人员写字水平也差。

这不能不说这是我国汉字书写的倒退而悲哀!计算机打字对于汉字书写产生极大地冲击。

计算机打字又快又好,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不能放弃汉字书写的练习,不能抛弃老祖宗创造的传统文化。

汉字仍然是我们书面语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手写字在生活中的某些作用计算机还是不能替代的。

汉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我们祖先在几千年漫长历史中经过创造和不断完善才有今天的汉字。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汉字书写演变的历史。

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

放弃汉字书写或者失去了汉字,那就很可能彻底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字如其人。

汉字书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素养。

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一手好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道德和文化底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