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10教科1 第9小组余华、黄文静、吴芸、王红娥、钟建有摘要:本实验通过对上饶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第9小组的4名学生进行时间知觉测验,研究大学生对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并通过采用不同的闪光频率检验闪光频率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

关键词:时间知觉闪光频率1引言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分为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时序知觉是指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时间知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

相对于时序知觉而言,时距知觉的研究更多,主要围绕动物和人类被试展开。

研究时间知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范式:预期式研究和回溯式研究。

预期式研究是指被试在实验前就知道,刺激时距呈现后,要对该时距进行估计;回溯式研究则是指刺激时距呈现后才要求被试对已呈现的时距进行估计,而在实验前被试是不知道要进行时距估计的。

Block和Zakay(1997)对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元分析表明,对于同一时距的判断,预期式判断显著大于回溯式判断。

回溯式判断的被试间显著大于预期式判断的被试间变异。

而任务难度只影响预期式时距判断,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时距判断率(判断时距/标准时距)显著减小,而在回溯范式下,则没有影响。

刺激的时距长度和刺激的复杂性和时距判断率则只对回溯式判断产生影响。

刺激时距长度和时距判断率成反比关系,而刺激复杂度和时距判断率成正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时距刺激(5-14.9秒)两种范式的时距判断率没有显著的差异。

然而不同实验范式涉及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预期式时距估计要求被试对正在流逝的时距进行时间信息的提取、编码和储存;而回溯式时距判断往往要求被试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刺激时距间的非时间信息进行编码,通常是对事件编码的提取,因而更多地涉及记忆因素。

本实验采取预期式研究检查了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并检验了闪光频率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方法与程序2.1被试上饶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第9小组学生4名,视力正常,年龄在19-20岁之间,之前无相关实验经验。

每个被试分别编号为被试1、被试2、被试3、被试4。

其中被试1、被试2和被试3为女性被试,被试4为男性被试。

2.2实验仪器时间知觉测试仪、纸、笔。

2.3实验设计和程序2.3.1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标准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

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此时闪烁频率为2Hz、若在按两次则为8 Hz(手按时间稍长会显示频率),按开始键实验开始。

2.3.2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据,如此做20次。

2.3.3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

3实验结果3.1每名被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 4名被试时间知觉实验数据(单位:ms)3.2每名被试时间估计和标准刺激时间的差值整理如表2所示:表2 时间估计差值表(单位:ms)13 312 526 294 573 813 351 4 17714 108 405 422 264 797 293 74 22915 461 288 457 580 468 340 31 416 153 308 233 498 330 469 35 1117 36 192 611 98 553 367 73 6318 381 448 106 598 518 353 0 20119 175 295 437 619 413 118 48 15020 156 69 678 759 457 363 23 26 均值246 369 332 628 491 443 83.5 169注:时间估计差值=︱估计时间-2000︱4数据分析4.14名被试时间估计差值的均值直方图如图1所示:图1 4名被试时间估计差值的均值直方图(单位:ms)4.2分别对在慢闪提示和快闪提示两种情况下4名被试的时间估计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表3 时间估计差值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慢闪Between Groups 1733727.700 3 577909.23321.785 .000** Within Groups 2016101.500 76 26527.651Total 3749829.200 79快闪Between Groups 2168481.938 3 722827.31317.851 .000** Within Groups 3077336.550 76 40491.270Total 5245818.488 79注:表中Sig.栏内**代表p<0.01从表3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慢闪提示下还是快闪提示下,时间估计差值的组间差异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4.3 分别对4名被试在慢闪提示下和快闪提示下的时间估计差值进行相关样本t 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表4 4名被试时间估计差值t 检验Paired Samples TestPaired DifferencestdfSig. (2-tailed)MeanStd. DeviationStd. 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 Upper 被试1慢闪 - 被试1快闪-123.250 245.012 54.786 -237.919-8.581-2.25019 .037* 被试2慢闪 - 被试2快闪-296.700 284.723 63.666 -429.954 -163.446 -4.660 19 .000** 被试3慢闪 - 被试3快闪47.750 374.534 83.748 -127.537 223.037 .570 19 .575 被试4慢闪 - 被试4快闪-85.150141.68031.681-151.458-18.842-2.68819.015*注:表中Sig.栏内*代表p<0.05,**代表p<0.01从表4可以看出,在慢闪和快闪提示下,被试1和被试4的时间估计差值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被试2的时间估计差值在0.01水平下差异显著,被试3的时间估计差值未达到显著水平。

4.4 分别对4名被试每类实验前10次和后10次的时间估计差值进行相关样本t 检验,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表5 4名被试前后时间估计差值t 检验被试2快闪前 - 被试185.000 307.884 97.361 -35.247 405.247 1.900 9 .0902快闪后被试3慢闪前 - 被试-202.800 361.385 114.280 -461.319 55.719 -1.775 9 .1103慢闪后被试3快闪前 - 被试251.300 272.464 86.161 56.391 446.209 2.917 9 .017*3快闪后被试4慢闪前 - 被试86.700 81.053 25.631 28.718 144.682 3.383 9 .008**4慢闪后被试4快闪前 - 被试114.600 174.721 55.252 -10.388 239.588 2.074 9 .0684快闪后注:表中Sig.栏内*代表p<0.05,**代表p<0.01从表5可以看出,被试3在快闪提示下前后时间估计差值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并且后10次时间估计差值的平均值大于前10次时间估计差值的平均值;被试4在慢闪提示下前后时间估计差值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并且后10次时间估计差值的平均值大于前10次时间估计差值的平均值;被试2在快闪提示下和被试4在快闪提示下的时间估计差值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也在临界点附近,并且后10次时间估计差值的平均值大于前10次时间估计差值的平均值。

5讨论及结论5.1通过对4名被试的实验结果之间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慢闪提示下还是在快闪提示下,4名被试的时间估计差值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4名被试对时距估计的准确性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说明时间知觉存在着个体差异。

5.2通过对4名被试在慢闪提示和快闪提示下的时间估计差值的比较可以看出,提示刺激的闪烁频率不同,被试对其时间估计也不同。

从4名被试时间估计差值的均值直方图可以看出,除了被试3,随着提示刺激的闪烁频率的提高其他3名被试的时间估计差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随着提示刺激的闪烁频率增加,4名被试中的3名被试对时距的估计的准确性变小,也就一定程度上说明闪光频率慢比闪光频率快的时距估计更准确。

5.3通过对4名被试前后时间估计差值的比较可以发现,被试2在快闪提示下、被试3在快闪提示下以及被试4在整个实验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练习效应,说明本次实验的精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1]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第一版,2001.5第二次印刷,346-350[2]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42-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