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3陈珏宇(中央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要: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具体实践中已具一定的优势。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只是起步阶段,因此全面了解并系统介绍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进展及实践进程,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经济;文化创意产业;述评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46(2008)02-0015-06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形成基础(一)“文化产业”概念的起源在历史上,“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对“大众文化”的争议。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 m er)在他们于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
由于他们是在单数的意义上使用“产业”(in2 dustry)一词,因此中文也常译为“文化工业”,以区别于复数的“产业”(industries)。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满足现状的社会控制工具。
①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不同,同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W alter Benjam in)就对文化产业和文化持乐观态度,承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和历史意义,根据他的观点,艺术品的复制可以把艺术从宗教仪式的古老传统中解放出来。
这两种观点———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定义与本雅明强调自由的定义———引发了战后对大众文化的争论。
1965年,马克拉伯(Machlup)基于他对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认识,提出了‘知识工业’这一概念。
随后,德国诗人和随笔作家汉斯・马格涅斯・恩泽斯伯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在1968年写作了《意识工业》一书。
这之后,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正式提出了‘信息工业’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赫伯・席勒(Herbert I.Schiller)和阿芒德・马特拉特(A r mand Mattelart)就表明将革新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进步中去具有重要性。
欧洲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使用了‘文化产业’的复数形式。
欧委会还使用了另一个词:‘内容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信息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和版权产业等概念相继登场,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不再“把它当成一件‘好事’或‘坏事’,而是把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某些根本性变化联系起来看待。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第一次提出了第10卷第2期Vol.10No.2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W 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 on2008年6月June.20083收稿日期:2008-05-06作者简介:陈珏宇,(1964-),女,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人员。
①参见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三种产业分类法。
从此,不同类型产业的特征和功能,以及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趋势,受到理论界的普遍重视。
按照产业分类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可以把文化产业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业,其提供的服务产品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表演;还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电台和电视台等文化性服务,其提供的实物产品如:绘画、雕塑等美术工艺品以及书籍、报刊、文物和音像制品等。
而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应包括:教育、科研、体育和旅游等行业。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 ndustry/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包括了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和功能的分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战略的探讨,也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人文理论研究等等。
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了完备的决策和研究机构,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英国在世界范围最早提出“创意产业”一词,并积极发展“创意产业”。
1997年英国大选之时,托尼・布莱尔以“新工党、新英国(B ritain will be better with new Labour)”的竞选纲领而成为新首相。
为了体现“新”字,布莱尔改组了内阁,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 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DC MS,简称“文体部”)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大力推进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英国DC MS创意产业工作组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创意产业纲领文件(Creative I ndustries Mapp ing Document),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提出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
这两份文件使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使各国开始关注因一个名词的整合而得到大发展的创意产业。
曼彻斯特流行文化研究所的研究认为,创意产业发源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米兰、荷兰的提尔堡、德国的柏林、芬兰的赫尔辛基、爱尔兰的都柏林。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以昆士兰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了创意产业集群。
他们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如下:“创意产业的数字内容产品包括电脑游戏、网络、数字影像、数字电影、动画和电视电影的特效以及后期制作。
”另一种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义是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凯夫斯提出的,他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义是,“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与文化与艺术相关的,或者是为了娱乐的目的。
它包括书籍与杂志的出版、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表演艺术话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影视,还包括玩具、游戏和时装等等。
”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指,通过对源自个体的创见、技巧和天赋等智力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相关产业。
通常包括广告(Advertis2 ing)、建筑艺术(A rchitecture)、艺术和古董市场(A rt and Antiques Market)、手工艺品(Crafts)、设计(Design)、时尚设计(Designer Fashion)、电影与录像(Fil m and V ideo)、交互式互动软件(I nterac2 tive Leisure Soft ware)、音乐(Music)、表演艺术(Perfor m ing A rts)、出版业(Publishing)、软件及计算机服务(Soft ware and Computer Services)、电视和广播(Television and Radi o)等。
此外,文化遗产、旅游和博物馆行业也被认为与创意产业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服务方式方面适合于创意产业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包括:(1)创意产业的源泉是个体独特的创意;(2)对独特创意的知识产权生产;(3)对知识产权的市场推广;(4)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关于创意产业的边界(boundaries),特别是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及娱乐业的交叉争论一直很大。
很显然它们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不过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 ndustries Task Force)采用的该定义有它的优点,即人们可以直接从中领悟创意产业需要经济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来实现的。
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反映和表现,主要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等作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经济功能正在逐步被认同和推动。
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用“版权产业”来说明文化产业状况,将文化产业视为“可商品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业”。
其“版权产业”分为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分销版权产业和版权相关产业等。
1997年,芬兰在《文化产业最终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基于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
它强调内容生产,不再提工业标准,称“内容产业”,包括建筑、艺术、书报刊、广电、摄影、音像制作分销、游戏及康乐服务等。
1998年世界银行的《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中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
在很多国家,文化经济化的新形式和新概念不断出现和推出,如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被提及最多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
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
”与之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一般则指那些“来源于创意或文化的积累,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相比较,除了扩大了产业范围,更加注重以政策引导带动产业转型,将文化部门直接转换成产业部门。
(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基础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源于不同的国家战略、地域特征、文化政策、主流趋向。
在总体上通用的文化产业总称之后,又有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等主要概念,它与“文化经济”、“文化贸易”成为交叉关联概念,与体验产业、休闲产业、注意力经济有着密切联系。
不同国家或地区鉴于自身优势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不同的理念。
如美国主要以版权产业作为总体理念,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推出创意产业概念,日本等国则十分重视“内容产业”的提法。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分工、分类的历史产物,其形成具有历史基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结构性的变化,而二战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第一次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第二次产业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第三次产业的内涵、总量及其知识化程度在迅速扩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及重要程度逐步超过第一、二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