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述我的三十年天然碱情缘仿佛冥冥之中,我与天然碱结缘,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燃烧半生芳华,凝结一世情缘;怀揣这份情缘,我将续燃青春,勿忘初心,倾己所有,不负此生......人生易老天难老,倏忽半生转瞬消。
自参加工作至今,三十年的沧桑岁月淘尽了芳华,雕刻成了永恒不灭的记忆。
曾经只是一直向前走,鲜有停下脚步,回望来时的路。
如今驻足回眸,不经意间,我与天然碱结缘已过半生。
先从内蒙到河南,从集团公司总部机关到基层企业河南桐柏碱矿有限公司;而后又从河南回到内蒙,打理能源物流和地产业务平台——内蒙古伊化实业有限公司;随后再次回到河南桐柏,经营管理天然碱产业平台——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半生辗转、半生奋斗,半生的付出与努力,半生的不容易,有收获、有回报、有痛苦、有欢笑。
流逝的时光里,燃烧的是一路奋斗的青春激情,留下的是矢志不渝的心路历程;流逝的时光里,纵使无情的岁月苍老了容颜,却从未带走那份植根心底的坚守与忠诚!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如今想来,我与天然碱结缘,等于结缘了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我始终奋斗在天然碱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之中,虽说谈不上卓有建树,但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串串足迹。
特别是在中源化学,这个我曾经拼搏奋斗并且仍将持续奋斗的地方,在这里我曾倾注了太多的激情、太多的热爱,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与汗水,也收获了太多的欣慰与感动。
看着身边与我并肩作战的伙伴,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在这里从青葱岁月、花样年华到芳华不再、容颜老去,历尽酸甜苦辣而毫无憾悔,我深深地被感动着。
我知道,这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对天然碱事业执着而深沉的爱,它如一抹清风、一片绿叶、一篇诗章,美丽如雾、绚丽如花,在岁月里韵就,早以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因为有梦,所以奋不顾身;因为有情,所以痴心不悔。
作为一位中源化学成立、成长、发展与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在此系统回顾我与天然碱事业的情缘,总结近年来我为中源化学发展所做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算是对中源化学20周岁诞辰的献礼吧。
与碱结缘相伴行一路奋斗情浓浓我与天然碱的结缘,始于相识碱湖。
1989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化学工业公司(行政性公司,相当于市化学工业局)工作,开始接触和了解天然碱。
接着又参与了伊克昭盟化工志的编写,对天然碱的情愫由浅入深,进而日久生情,最终成为我终生奋斗的事业。
见证着碱湖事业的不断壮大,感受着以李武先生为首的碱湖老一辈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深受鼓舞,至此,走进天然碱,深入天然碱,为天然碱事业的发展壮大而努力,便成为了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鄂尔多斯天然碱开发的历史由来已久,以天然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一直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这里也被称为“中国天然碱工业的摇篮”。
据史料记载,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星罗棋布地点缀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天然碱湖。
清朝初年,便有内地商人来到这里,支起几口大锅,把卤水熬成锭子碱,再用木轮车或者骆驼队运到内地。
当朝阳从大漠升起,驼铃曾响泉般地敲醒牧民的每一个清晨。
一来二去,人们渐渐知道,那些苦水、臭水里原来蕴含着宝物,故而蒙古王爷宁卖草地,不卖碱湖。
靠天吃碱的日子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1975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为拍摄科教片《中国盐湖》到合同查汉淖碱湖拍摄实景资料。
当看到原始的开采方式后,不禁大失所望。
时任伊克昭盟燃化局技术员的李武先生陪同了这次考察,当看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同志失望的表情后,李武先生心头像挨了重重的一拳,是啊,守着这样丰富的宝库,却拿不出像样的产品,真是愧对上天啊!1977年,李武先生草拟了关于利用碱湖卤水经日晒蒸发制取结晶碱的项目研究建议书。
1978年,借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的春风,项目建议书很快得到了内蒙古科委审批,并批准了30万元的科研经费。
虽然有项目、有资金,但由于碱湖地处荒漠、交通不便、原始封闭、条件艰苦,当时并无人愿意前往荒无人烟的天然碱湖从事进一步的科研工作。
几经探讨、研究,当时内蒙古伊克昭盟燃化局的领导作出一个颇有智慧的决定:“谁提出的项目建议书谁去现场负责”。
在此背景下,时年39岁的生产技术科技术员李武先生被任命为乌审旗合同查汗淖碱湖科研点的现场负责人。
并从当地招揽了一批初、高中毕业生边干边学,开始了“碱田日晒工艺”的研究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9年“碱田日晒工艺”研发成功,至此,结束了中国天然碱千年来“靠天吃碱”的历史,使中国天然碱工业化开发步入新的历史转折期。
虽然现在来看,这个成果的技术含量并不是特别高,但它契合了当时历史的需要,与当时生产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项目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伊克昭盟化工研究所。
机构成立了,李武先生却陷入了深思:“坐在办公室里做研究哪有出路?把研究成果就地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坚定的信念激励着这位天然碱行业的老前辈做出了艰难抉择,他主动提出不吃国家财政饭,自己拉队伍,闯出一条路,做天然碱加工,于1983年成立了伊克昭盟化工研究所碱湖科学试验站,走上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改革创新精神,碱湖科学试验站迅速成长为当时伊克昭盟化工行业中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效益最好、活力最强的企业,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1992年年底,在伊克昭盟化工研究所和盟直化工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伊克昭盟化学工业集团总公司,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快车道,李武先生成为首任党委书记兼总裁,我很荣幸地成为他的专职秘书,追随着这位专家型的企业家,我也得到了很快的成长和进步。
1997年,伊化集团整合了旗下天然碱企业,成立了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天然碱”(股票代码000683),为中国天然碱第一股。
同年,集团总公司便跻身于全国化工行业百强企业行列。
蒙豫牵手促合作风雨兼程一路歌伊化集团和河南天然碱的接触、合作,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
当时身为李武先生的秘书,河南桐柏有关领导前往内蒙洽谈合作时我均参与接待、陪同。
直至今日,合作的过程仍然历历在目。
河南桐柏天然碱开发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1975年,河南省化工厅便在吴城镇筹建了1万吨纯碱项目,90年代初,桐柏县又在月河镇筹建了3万吨纯碱项目,与此同时,河南石油勘探局立足安棚碱矿也筹建了1万吨纯碱项目。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限制,一直未形成规模,始终处于小打小闹、各自为政、连年亏损的状态,艰难走到90年代中期,企业纷纷难以为继、深陷“泥潭”。
为破解桐柏天然碱发展难题,桐柏县政府多方奔走,跑了很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但都没有结果,后经化工部推荐,他们辗转千里,踏上了浩瀚的北国草原,来到内蒙古伊化集团寻求合作。
时任桐柏天然碱开发公司总经理的黄安甫先生,出了车祸还没好利索,拄着拐杖与李武先生第一次会面,他对事业的执着精神瞬间感动了李武先生。
再者,李武先生对天然碱资源非常关注,对河南丰厚的天然碱资源也非常看重,他深知:“做天然碱产业没有资源支撑是万万行不通的。
”经过一来二去的深入接触和交流,李武先生就动了开发河南天然碱的念头。
但是当时伊化集团属于国有企业,跨省投资发展遇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非常大。
颇具战略眼光的李武先生顶住一切压力,下定决心,开启了合作开发桐柏天然碱资源的新征程。
1997年新春伊始,伊化集团进驻河南,蒙豫天然碱企业会师桐柏。
首先托管运营了南阳吴城盐碱矿和桐柏天然碱矿,在此基础上发起设立了桐柏碱矿有限公司,并于1998年8月9日由内蒙古远兴天然碱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河南油田勘探局、桐柏县政府三家股东组建了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即中源化学的前身)。
然而,合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过程中历经了数不尽的艰辛与磨难。
首先就遇到了文化的冲突,仅仅语言的沟通不顺,生活习惯的千差万别就成为了当时形成创业合力的较大阻碍;再者,部分领导和员工为了狭隘的自身利益,从心理上排斥这场合作;另外,由于合作前景不明,大部分人对这场合作表示怀疑。
没多久,当地员工针对这场合作编写的一首歌谣就广为流传:“一九九七年,鞑子进中原,跨过黄河岸,掠夺天然碱,砸破我饭碗……”特别是安棚碱矿一期20万吨项目上马时,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阻挠和责难更加严重。
首先是金融机构不看好,总投资4亿元的项目,当时只拿到了6000万元银行贷款,项目建设一度陷入困境;其次是当地群众的不理解,纷纷组织起来阻扰项目施工。
于是,大家普遍质疑:“那么大的项目,技术薄、资金缺,根本建不成,建成了也投不了产,投产了也卖不出去,卖出去了也挣不了钱。
”在一片质疑声中,老一辈创业者们攻克万难、排除险阻,顺利使项目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达产,并很快实现赢利,一切质疑才慢慢消除。
在此基础上,随后又先后上马了二期40万吨纯碱项目和三期40万吨纯碱项目。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中源化学已经走在了中国纯碱行业的前列,成长为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
激情满满进桐柏历经磨难始见金合作成功后,2000年5月,我到桐柏碱矿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临行前李武先生代表组织找我谈话,给予我很多鼓励,也传授了很多工作方法,印象最深的是老领导勉励我努力想办法去改变环境,而不要被环境所改变。
年仅34岁、没有一点基层工作经验的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满满,走马上任。
自己带着集团公司的任命文件,5月3日晚上到达公司,5月4日组织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自己宣读了自己的任职文件,开始了桐柏碱矿有限公司三年的总经理职业生涯。
当时,桐柏碱矿非常困难,吴城和月河两个生产厂加起来,只有六、七万吨的产量,且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装备水平低,工艺原始落后,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多年遗留下来的债务负担更是沉重,企业生存难以为继。
我们曾经设想破产重组,但是破产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一是政策性破产有指标限制,二是桐柏县委县政府担心影响当地干部的政治前途。
为此,伊化集团付出了沉重代价,无奈之中,只能选择将这些包袱、负担在合作中慢慢消化。
初任总经理的那三年,正是债务矛盾突发的三年。
上任之前的1997年至1999年,市、县政府怕影响双方合作、影响投资环境,对企业给予了强力保护,掩盖了债务纠纷这一突出矛盾。
经过三年的积累,所有债务纠纷集中爆发,致使我只能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债务纠纷的应对上,虽然在企业内部管理、改革、技改技措、项目建设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始终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也未见到什么成效。
2003年3月份我离开了桐柏碱矿,之后企业维持了几年,越走越困难,越走负担越重,最终还是选择了破产重组,组建了如今的桐柏海晶碱业有限责任公司。
如今回想起来,我在桐柏碱矿的三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究其原因,还是当初太年轻,没有基层经验,不善抓主要矛盾,不会“弹钢琴”,识人不明,看事不透,只有原则性,缺乏灵活性,空有满腔抱负,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把自己陷入了具体事务之中,忙得焦头烂额,碰得头破血流,也背上了很多不该背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