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一、地质概况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

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勘探历程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

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

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

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

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

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

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

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构造特征: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2.5km,东西宽4-6.5km。

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

炎庐断裂带的长期强烈构造运动,特别是新近纪至第四纪的多次构造活动,对该构造的发育于形成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3.油田范围内发育两组与构造走向平行的主控走滑断层:西部断裂延伸长度约12km;东部断裂穿越渤南凸起带,延伸长度超过75km,构成油田的东边界断层。

两组主控断层的派生断层多为北西-东南走向、呈羽状分布的正断层,延伸长度为0.5-4km,断距为20-100km。

油田主体位于两组主控走滑断层之间的构造高部位的断块中。

∙储层特征蓬莱19-3油田钻井自上而下揭示了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以及白垩系,其中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是油田的主力含油层段。

馆陶组钻遇厚度为500-620m,分为馆陶组上部和馆陶组中下部两个岩性组合段。

馆陶组中下部厚340-450m,为含砾中粗砂岩、中细砂岩与泥岩的不等厚互层,油田范围内发育13-18个砂层,单层砂岩厚度为1.5-9.5m,以薄层-中厚层砂岩为主。

馆陶组上部厚150-200m,为含砾中细砂岩、中细砂岩夹中薄层泥岩,油田范围内发育5-10个单砂层,砂层厚度一般大于2m,以中厚层-厚层砂岩为主。

明化镇组下段厚240-316m,上部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中下部为细砂岩、中细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单井钻遇4-6个砂层,砂层厚度为1-12m,以中厚砂岩最为发育,局部层位发育砂岩透镜体。

根据沉积与岩相特征,馆陶组中下部为较典型的辫状河相沉积,馆陶组上部为辫状河-曲流河相沉积,明化镇组下段属曲流河相沉积。

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隙、粒间缝、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几种类型,其中粒间孔隙占总孔隙的95%以上。

馆陶组储层孔隙度为20.7%-34.3%,渗透率为2-2525md;明化镇组下段储层孔隙度为22.2%-34.0%,渗透率为2-2400mD。

主力油层段储层具有中孔中渗的储油物性特征。

∙油藏特征蓬莱19-3油田馆陶组、明化镇组下段含油层段长达420-550m,油藏中部1180-1240。

据单井测井解释,油层厚度为149-152m,单层有效厚度平均为26m,单层厚度大于10m的油层发育2-3层,主要分布在馆陶组上部,位于构造高部位的1、2井和8井区油气充满程度较高,平均油层厚度在140m以上;构造翼部油气充填程度相对较低,油层厚度明显变薄。

由于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含油层段发育多套平面上分布稳定的中厚层泥岩,加之断层的切割、封堵作用,蓬莱19-3油田油气分布的产状及压力系统比较复杂,不同断块具有不同的流体系统,即使同一块断块内,也存在多个流体系统。

油藏类型属于由多个断块组成的、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多套油水系统的构造层状油藏。

(图)蓬莱19-3油田油藏地面原油密度为0.915-0.982g/cm3,族组分中胶质含量较高(18.9%-29.8%),烷烃含量较低(32.8%-44.6%),属中质和重质原油。

底层条件下,原油粘度为9.1-147.8mPa·s,溶解气油比21-51m3/m3,地层原油饱和压力为9.41-12.56MPa,地饱压差为1.0-2.0MPa,属未饱和油藏。

根据多井点不同层位的原油样品分析,同一断块内,由浅层至深层原油密度、粘度变低,原油性质明显变好。

在同一油层组内,构造高部位的原油性质明显好于翼部低部位原油。

四、油田形成的基本条件1.凸起披覆与走滑叠加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圈闭。

2.新近系湖泊三角洲的存在导致了本区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

渤中拗陷是渤海湾盆地新近纪成为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在新近纪存在汇水区-湖泊。

渤中拗陷的湖区主要存在于远离物源区中南部地区,而蓬莱19-3油田就位于其内,新近系以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

综合岩心、壁心、古生物、测井和地震等分析表明,蓬莱19-3构造区馆陶组上段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以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明下段则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都不同程度地发育了河流(冲积)沉积体系。

馆陶组上段的辫状河三角洲和明化镇组下段的正常三角洲是本区新近系最主要的储集体系类型,湖泊的存在使得新近系油气勘探的主要风险之一——盖层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而使得本区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

同时,本区三角洲的存在导致储层物性变好,油田储层具有中高孔渗特征。

3.晚期发育的断裂体系与东营组发育的三角洲砂体配置造就了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

蓬莱19-3构造断裂的发育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相当显著。

新构造运动促使炎庐断裂在新近纪——第四纪重新强烈活动,并伴生了大量的NE、近EW的密集断裂网,晚期形成的断裂与早期断裂相互切割,沟通了沙河街、东营组油源,并在高压力的驱动下促使游戏自下向上运移、成藏。

晚期断裂、不整合面和高渗透疏导砂岩构成了蓬莱19-3复杂的油气田疏导系统(图)。

渤中拗陷存在两条区域上可以对比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的发育为油气的疏导提供了重要途径。

另外,渤中拗陷在其东南缘,即在近蓬莱19-3主体部位存在一套厚大的砂体,它对蓬莱19-3构造油气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

远源油气向蓬莱19-3构造运移以不整合面和东营组厚大砂体作为主疏导通道作侧向运移,当运移至PL19-3深大断裂时,以深大断裂作为主要运移通道作垂向运移。

蓬莱19-3构造东侧为炎庐断裂的东支通过,其深大的走滑断裂直插凹陷烃源岩区,为油气的高效疏导提供了重要途径。

近源油气(庙西凹陷)向蓬莱19-3构造运动的主要通道为断裂。

五、油田油气充注成藏史1.油气物理性质蓬莱19-3油田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具有高比重(0.915-0.982g/cm3),中-高黏度[60.42-3957Pa·s(50℃)]、中低凝固点(-10-+15℃)、中低含腊量(1.5%-4.4%)、低含硫量(0.28%-0.35%)的特点。

平面上由构造顶部至边部生物降解程度增加,纵向上由深至浅生物降解程度增加。

据大庆油田原油密度分类,油田主体部位原油多为中质油Ⅱ(密度0.895-0.925g/cm3),油田边部原油多为重质油Ⅰ(密度0.925-0.95g/cm3)、重质油Ⅱ(密度>0.95g/cm3)。

馆陶组储层原油性质好于明化镇组。

原油虽然遭受生物降解,比重较大,但原油沥青质含量并不高(3.8%-5.78%),含腊量、含硫量及凝固点亦不高,这些特征提高了原油的经济价值。

蓬莱19-3油田主要产油,伴生少量天然气。

所产天然气为湿气,甲烷含量为54.6%-77.64%,C2重烃含量较高,CO2含量较高,为12.34%-31.55%。

研究认为,CO2主要为深源无机成因,系深源热流体伴随构造活动运移至浅层。

2.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1)原油饱和烃生物标识特征据研究,渤中地区发育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下段沙河街组烃源岩,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发育时期藻类十分丰富,其中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水生低等生物。

沙三段源岩中藻类以沟鞭藻和球藻为主,尤其是沟鞭藻十分发育;沙一段烃源岩中藻类以球藻为主。

反映在生物标识物上,沙三段烃源岩C304-甲基甾烷及甲藻甾烷丰富(平面上丰度有变化),沙一段烃源岩C304-甲基甾烷含量低,γ-蜡烷较丰富。

东下段沉积时期湖盆进一步扩展,水体淡化,虽然水生低等生物亦比较繁盛,但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加,该套烃源岩生物标识物特征表现为低C304-甲基甾烷和低γ-蜡烷。

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 4-甲基甾烷主要富集于淡、微咸水湖相沉积及其生成的原油中。

γ-蜡烷是一个异常盐度或稳定水体分层的标识。

γ-蜡烷指数(γ-蜡烷/C30藿烷)通常用于判别有机质水介质的盐度,γ-蜡烷含量随盐度增高而增大。

(2)碳同位素特征渤中拗陷烃源岩碳同位素分析认为,东营组碳同位素较轻,沙三段烃源岩碳同位素变化较大,总体偏重(表),沙一段碳同位素介于沙三段和东营组之间。

PL19-3-4、8井原油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组分的碳同位素分布模式及PL14-3-1井东营组来源的原油接近,碳同位素偏轻,因此PL19-3-4井烃源应有东下段源岩的重要贡献。

PL19-3-2、5、7井碳同位素偏重,其数据与沙三段烃源岩接近,反映主要来自沙三段源岩。

天然气的碳同位素较重,PL19-3-2井δ13C1为-38.1‰-40.4‰,δ13C2为-24.4‰-24.5‰,甲烷碳同位素重反映成熟度高,乙烷碳同位素主要反映烃源岩特征,说明蓬莱19-3油田的天然气为沙三段烃源岩高成熟阶段生成。

天然气中CO2碳同位素为正值,属无机成因气。

蓬莱19-3油田主体位于炎庐断裂带内,由炎庐断裂带晚期活动形成,无机成因CO2气可能是深源无机气伴随着断裂活动上升至浅部。

3.油气注入史分析(1)油气成熟度分析与充注期次据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析,位于构造高部位的PL19-3-2、8井甾烷异构化参数C29甾烷20S/(20S+20R)及C29重排甾烷等低于构造边部的4、5、6、7井(表),2井C29甾烷20S/(20S+20R)为0.42、0.47,8井为0.4,而其他井一般>0.5,说明构造高部位的原油成熟度相对偏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