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②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3、简述取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其注意事项。
取心资料收集: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取心过程中,记钻时、捞取砂样,并要特别注意观察泥浆槽面的油气显示情况;丈量“顶空、底空”:初步判断岩心收获率;岩心出筒:先出底部、上下顺序不乱、保证岩心完整,岩心全部出筒后要进行清洗,油浸级以上的岩心不能用水洗,用刀刮去岩心表面钻井液,并注意观察含油岩心渗油、冒气和含水情况,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应封蜡送化验室分析,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出筒后→清理密闭液后,立即进行丈量,涂漆编号,并及时取样化验分析;岩心丈量:判断是否有“假岩心”,如有应扣除假岩心;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自上→下、由左→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
4、简述岩心归位方法和步骤。
以筒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磨损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合,解释合理;保证岩心进尺、心长、收获率不变。
先装收获率高的筒次;后装收获率低的筒次;破碎岩心归位,按电测解释厚度消除误差装图;实取岩心长度大于电测解释厚度,且岩心完整,按比例压缩归位。
5、试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
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化指标;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检查开发效果。
6、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性—颜色、岩石名称、矿物成分、胶结物、特殊矿物等;相标志—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生物特征等;储油物性--φ、K、孔洞缝发育情况与分布特征等;含油气性—结合岩心油气水观察、确定含油级别;岩心倾角测定、断层观察、接触关系判断。
7、简述测定迟到时间常用的方法。
见课本上24页。
8、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钻井液的主要性能。
水基和油基,水基:淡水,盐水,钙处理,石膏处理,混油。
性能见课本35页。
9、简述钻井过程中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粘土层,漏失层。
具体见课本36页。
11、何谓固井,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固井指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套管后,在井壁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作。
保护井壁,防止井身垮塌;;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通;便于安装井口设备,控制井喷,使油、气、水按规定管路流动。
12、何谓完井,简述完井方法。
指一口井按地质设计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完井,砾石充填完井,化学固砂完井,防沙滤管完井。
第二章油层对比一、主要概念1、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2、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
3、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
4、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又称连通体平面图。
5、油砂体平面图:反映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率变化趋势的图件。
6、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二、问答题1、简述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及方法。
(1)依据:地层的岩性变化,岩石中生物化石门类或科、属的演变,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含有的特殊矿物及其组合等等。
(2)方法①岩性对比法利用岩石类型、成分、结构、颜色等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②古生物对比法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的不同,鉴别地层时代和划分、对比底层。
③构造对比法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特征,可用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④矿物对比法利用沉积岩中所含矿物组合及某些矿物含量的多少来进行对比。
⑤沉积旋回对比法⑥层序地层学对比法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性、古生物、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划分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等地层单元,并利用这些单元的边界标志在横向上进行对比。
2、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及对比方法。
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厚度比例关系(在电测曲线上的特征)作为对比依据,注意相变、油水关系等。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⑴适用条件:较稳定的沉积单元,油层连续性好,分布广泛、稳定。
如:海相、湖相或小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⑵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
①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
B、标准层分布规律,了解用标准层研究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②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A、在油层组内,根据岩石组合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若干三级旋回;B、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界线。
C、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岩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③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A在三级旋回内,根据单砂层发育程度、泥岩层的稳定程度→将三级旋回细分为若干韵律;韵律内的较粗粒含油部分--即为单油层;B按岩性相似、厚度相近原则,在四级旋回内进行单层对比。
④连接对比线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1) 适用条件:沉积环境复杂地区。
如:河流相、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等砂体中对比单层。
(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步骤①在砂岩组的上部或下部,选择1个标志层。
--标志层应尽量靠近其顶面或底面。
②分井统计砂层组内主体砂岩(>2m)顶界距标志层的距离。
③剖面上,按照砂岩顶面距标志层距离近似者为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原则,将砂岩划分为若干沉积时间单元。
3、试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相比,其要求的精度更高,对比单元划分的更细,用于对比时的基础资料更丰富,选用的方法综合性更强。
4、简述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1)单油层-- 通常称小层或单层①油层对比的最小单元,为沉积韵律中的较粗部分;②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岩性和物性基本一致;③单油层之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连通面积。
(2)砂岩组-- 或称复油层或砂层组①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②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岩性特征基本一致;③砂层组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3)油层组①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②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③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
同一含油层系内:①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②油水特征基本一致;③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5、油层对比成果图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用途。
(1)油层对比成果图:①油层剖面图②平面图:小层平面图油砂体平面图③立体图:油层栅状图油砂体连通图(2)油层对比成果图的应用①计算砂体储量,对油层进行定量评价;②划分开发层系,调整开发方案;③油井动态分析等。
6、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原则。
(1)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备完整的储-产-盖-底岩性组合;正常情况下,完整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沉积旋回: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盐岩→钾盐→石灰岩或白云岩自下----------------------------------------→而上其中:硬石膏和盐类是良好的盖、底层,渗透性极差石灰岩和白云岩是良好的储集层。
(2)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有统一(独立)的水动力系统;(3)同一储集单元单元中的流体性质应相似。
(4)储集单元的顶、底界可以不受地层界线限制---※可与地层单元界面一致,也可不一致;※盖层和底层可以是同一层。
第三章储层特征研究一、概念1、测井相: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2、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孔喉配置关系。
3、储层非均质性: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的不均匀变化。
4、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5、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6、渗透率级差(J):J为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一般以渗透率最低的相对均质段的渗透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