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

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下南屯小学杜少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鸡兔同笼》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这个题材,让学生经历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展
开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编写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考虑到《孙子算经》中原题的数据较大,教材在例1中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

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材除例1中运用的方法外,在阅读材料中也介绍了一种古人常用的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拓宽了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教材呈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列表法(枚举),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

假设法是先假定一种情况或结果,然后通过比较(验证)、调整再验证,而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假设法运用得好,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技能和技巧,而且又让学生从小受到了很好的逻辑思维训练。

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一题多解思想,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在这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接触过鸡兔同笼类似的问题,尝试过用方程解决这样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具有用代数法(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列表尝试法已有生活经验上的感性认识,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已有生活经验上的感性认识,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学生又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

因此掌握用假设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替换调整。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思维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经历假设—比较—调整的数学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思维方法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假设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进行替换调整。

教学策略:
1、利用曹冲称象等情境图激活替换的思想,引出假设的思想。

2、通过画图,直观的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调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替换”,提供学习的策略,导入新课
1、出示曹冲称象情境图,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替换大象的重量。

2、出示情境图:碑酒促销会上,3个空瓶换一瓶碑酒,9个空瓶换几个瓶碑酒。

提问; 9个空瓶换几个瓶碑酒,你是怎样替
换的?
预设:生可能①3个空瓶换一瓶碑酒,9里面有3个3。

②3个空瓶换一瓶碑酒,每3个空瓶换一瓶碑酒,换3次。

3、出示情境图:小明准备用爸爸6张面额50元的人民币换面额是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张。

提问:你是怎样替换的?替换前与替换后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引导说出替换后金额不变,张数减少了)
师:板书:替换
4、出示情境图:
(1)、笼子里有鸡8只,共有几只脚?
(2)、笼子里有兔8只,共有几只脚?
(3)、笼子里有鸡和兔8只,共有几只脚?
【设计意图:通过曹冲称象和生活中的两个替换的实例,感知替换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为引出假设坐铺垫,同时为假设之后对数据进行调整提供学习的策略。

从确定数到不确定数,引出假设的思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假设的思维方法
1、出示例子1:明确《鸡兔同笼》
(1)、指名读题,学生收集信息,解读信息问题
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有
信息:①8个头;②26只脚;③一只鸡2只脚;④一只兔4只脚;⑤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

(2)问题: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你打算怎样替换?
预设:学生可能答:①把鸡替换成兔;②把兔替换成鸡。

师:把笼子里的鸡替换成兔或把笼子里的兔替换成鸡,实际是这样吗?生:不是。

师:把笼子里的鸡替换成兔或把笼子里的兔替换成鸡,实际不是这样,把笼子里的鸡替换成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的全都是(兔),反过来,把笼子里的兔替换成鸡,也就是把笼子里的兔全都假设成(鸡)。

也可能不会替换。

教师引导能不能把笼子里的鸡只数替换成兔呢?生:(略)把笼子里的鸡只数替换成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的全都是兔,反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假设的思维方法
(1)、独立思考(要求:1、把图画在答题
卡的左边,分析过程写在答题卡的右边,2、任选一种分析)
①、假设笼子里全都是鸡之后,什么没有变呢? 什么发生了变化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用你画出8只鸡进行分析!
②、假设笼子里全都是兔之后,什么没有变呢? 什么发生变化了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用你画出8只兔进行分析!
(2)、小组交流
①、假设笼子里全都是鸡之后,什么没有变呢? 什么发生了变化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用你画出8只鸡进行分析!
②、假设笼子里全都是兔之后,什么没有变呢? 什么发生变化了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用你画出8只兔进行分析!
“假设”笼子里全都是鸡,就画8只鸡,与实际26只脚“比较”少了10只,每只鸡增加2只脚替换成兔,通过“调整”,最后发现兔有5只鸡有3只……。

(3)、全班交流
①、学生到实物投影展台说分析过程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说出假设、比较、调整和调整的策略替换
导语;刚才两位同学汇报时,首先是……(假设),(假设全都是鸡或假设全都是兔。

)假
设之后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又进行……调整,用什么策略进行调整?(替换)。

(把鸡替换成兔,或把兔替换成鸡)
板书:“假设、比较、调整。


(4)、教师课件引导,写出算式
【设计意图:遵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通过教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理解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

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调整(替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导语: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会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解决了古代“鸡兔同笼”问题,你能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吗?试一试?
1、全班一共有52人,共租了10条船,每条船都做满了,大船乘6人,小船乘4人,大小船各几人。

2、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30个,共重
266g,已知大钢珠每个11g,小钢珠每个7g,盒中大小钢珠各有多少个?(根据时间情况而定)【设计意图: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数学最大的魅力。

提升用假设的思维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假设的思维方法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炼出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把学习引向深入。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替换
假设→比较→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