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未来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将迈入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
高职高专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标签:高职学生;实践教学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
教育战线要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从总体情况看,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规格、水平、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当今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很多的,但一种集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之精华的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为有效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同行业企业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時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以及韩国等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育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
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实训基地,购置实训设备。
但是长期以来,还有更多问题。
(1)不重“技能”重“证书”
(2)“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3)适合的实践课程模式较难实现
目前实践课程模式基本为在本校建设软、硬件实训基地,联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
第一,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课程内容涉及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管理、旅游管理等很多相关行业,在校内建设硬件实训基地投入成本大,设施设备简陋,和实际企业中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的设施设备都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实训基地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学生毕业后来到用人单位还是无法直接上手操作。
第二,与校外企业合作实习。
因为需要实习的学生并没有完全离校,考虑到安全等问题,很多企业不愿与学校合作实习,再加之企业普遍认为当今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不服从管理,部分实习者的加入会破坏企业自身的运转节奏,企业还必须抽出专人负责这一事项,实习完毕后能留下的学生很少,有过尝试后,大部分企业认为综合成本大,不愿意轻易再试。
(4)毕业考核标准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
随着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进,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行适应地方行业的高职教学改革,但由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地域和各个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存在较大的差别,依托的建设平台也不尽相同,存在较多的难点和盲点。
一般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适合虚拟性顶岗实习,工科类比较适合真实性顶岗实习。
各高职院校普遍认为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研发性基地的难度较大,虽然都认为校内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很重要,但具体实施的困难仍然很大,引进企业进校生产要解决吃、住、行、产等各方面的问题。
因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程,也使高职教学改革未能取得应有的实效。
如果可以从专业实训到顶岗实习跟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外包”,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调整实践课程比重,同时高职核心课程开发应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借鉴最新教改经验,对接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创新课程开发模式,从而推进并丰富高职特色课程建设内涵,使之与实训实习相辅相成,可以给高职高专学生以崭新的实践及提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