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作业题1.到底如何认识“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对教育定义的理解:教育的概念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逻辑:1、作为主格意义上的实施者和作为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2、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
2.人、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一)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二)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关系与形成互动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一)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的含义(二)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三)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的。
3.谈谈你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及其选择的认识?为了人的幸福: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一、传统德育的弊端:缺少对人的幸福的关注(一)传统德育忽视人的发展(二)传统德育脱离现实生活(三)传统德育缺少情感关怀二、德育的本质: 促进人的发展(一)德育是幸福的源泉(二)幸福是德育的目的三、为了人的幸福: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一)为了人的幸福,德育要以人为本(二)为了人的幸福,德育要回归生活(三)为了人的幸福,德育要注重情感德育就是把人引向幸福的。
一个人最终能否把握幸福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
一个有德性的人,别人和社会就会需要他,也只有当别人和社会需要他时,他身上才会放射出吸引人的力量和人生价值的光芒。
因此,人的幸福离不开德育。
4.教育活动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论述了教育的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及这些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按其必然性来说,必须追求和实现这种类特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其为人。
第二,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必要条件。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日益形成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与发展需要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各尽其能。
第三,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6.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共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无法避免的矛盾对立,“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以及相应的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人类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精细,严格的社会分工却导致了劳动者个体越来越片面畸形的发展”。
[1]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考证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范畴里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提出:1.人的全面发展应与生产发展相一致。
2.工场手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使工人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基础上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本质,同时“也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其次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因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对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另外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另一种说法: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
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8.如何认识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教育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教育在涵义上几乎无异,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社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主导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各自有着自身难于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实现教育的整体效应。
9.你认为教育起源于什么?为什么?教育的起源问题与人类的起源问题一样,十分复杂,难以确论,多种观点都缺乏实实在在的证明,都停留在逻辑推理的阶段。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
迄今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这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由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提出的。
他从其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说,认为生物起源论者忽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有基本特点”。
即承认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前身说。
(2)交往起源说。
(3)社会化影响说。
10.如何理解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可教性:1.可教性的结构基础一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重量超过大多数动物,为其复杂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是人类两足行走的工程学设定了骨盆开口的限度,从产道功效看,骨盆开口适应或制约脑子的大小,从而影响了大脑的发育程度。
三是人脑功能的可塑性。
人类“幼稚”的大脑在后天能生长2/3的事实说明,人类大脑不但具有良好的结构可塑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功能可塑性,丰富的后天生活环境为可能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机会,使结构可塑性与功能可塑性实现了统一。
2.可教性的功能基础一是脑功能区结构比较复杂。
布洛德曼将大脑划分为52个功能区,运用核磁共振、电子扫描等技术研究证实了众多机能中枢的存在。
二是人类脑具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即在脑功能区中存在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阅读中枢、听话中枢等人类特有的言语机能中枢——人类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
必教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人是需要教育的,也是必须接受教育的。
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儿童阶段,而是要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教育不只仅仅发生在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同龄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