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淄川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多元化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却停止不前,甚至有下滑的倾向。
由于缺少对这些素质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测量与评价体系,使人才的评定标准主要集中在由学科考试成绩反映的一种素质要素——学习素质上。
这样导致了学校教育对学习素质培养的加强而对学生其他素质培养的消弱,结果形成了应试教育。
由于应试教育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它所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的。
如何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纠正那种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和体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呢?除转变人们的观念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办法和科学标准去衡量,也就我们的研究课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多元化。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多元化的研究的探索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解决学校工作中对学生评价中出现的偏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传统的学生评价具有选拔、甄别、诊断、激励等功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导向,它改变了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以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本课题力图研究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多元化。
通过实验,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要素的测量与评价及评价制度的建立,形成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1、更加强化质性评价评定,这种质性评价,并不是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弃,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
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强调评定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确定所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3、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作出的感受性评价。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等。
随着新一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质性教育评价的发展,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的应用与推广,新兴教育评价理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使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
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只是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面对每一个学生,乐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评价目的: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4)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5)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式;(6)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实验技能考查,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
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三、本课题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联系与区别(一)本课题与相关研究成果的联系本课题是在国内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方法也是借鉴国内外课题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课题实际进行。
(二)本课题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区别本课题与国内外课题不同的是:1.对象不同,我们针对的是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2.平台不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网络平台。
3.评价方式不同,我们进行多元化评价;4.研究方式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
四、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一)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小学学习评价的现状的研究;二是小学学习多元化评价案例研究。
1、小学学习评价现状的研究。
目前,小学生学业评价中考试成绩仍被视为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指标,且考试成绩多用百分制的形式来表示。
对于这种以量化的分数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的表现形式,具体现状调查分析如下:问题之一:量化倾向严重,评价功能单一。
问题之二: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定。
问题之三: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2、小学生学业评价案例研究。
小学学业评价案例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旨在体现“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指导评价”。
(1)学生学习“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
从评价方式来看,评价过程中应以一种评价方式为主,同时注重结合多种评价方式。
除了经常采用的纸笔测验的考试方式外,还可运用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小论文、小作品、档案袋和表现性评价等。
其中表现性评价方式运用的关键是,所收集的表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变化的资料要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美国学者比尔•约翰逊在《学生表现评定手册》一书中认为,“表现评定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方法是档案袋评定(portfolio assessment),;“档案袋对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有效的评价工具,但是在实施之前,一定要搞清教师与学生的目的”;“使用档案袋评价的一个主要价值,在于它们允许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记录的内容收集”,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他们在明确评价标准的前提下,最能真实反映自己。
[3]建立“成长记录袋”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
它能很好地贯彻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要关注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关注自我评价,关注发展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成长记录袋的宗旨。
学生的成长记录是一件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关系到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试行推广“成长记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改变过去学生评价过分强调“分数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改进和激励功能的状况。
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生成长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成长记录”真实、客观记录学生成长的情况,能够激励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2)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化评价的案例研究。
如:在课堂上进行的行为习惯的语言评价,在课题上进行的学习效果的语言评价,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互动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3)改革评价机制,提倡阳光评语。
不管是操行评语还是学业评价,学校都提倡运用阳光式的评语激励学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开展教师优秀作业设计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使教师形成激励性评价的良好习惯。
如“有进步、加油你是最棒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的努力没白费”。
“瞧,作业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油,继续努力”等评语(4)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网络平台。
(二)本课题研究的突破点本课题的突破: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1、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
他在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节/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等七种智力。
1998年和1999年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
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只是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面对每一个学生,乐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