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黑格尔哲学体系)【圣才出品】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黑格尔哲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19章黑格尔哲学体系
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简称大逻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法哲学原理》,他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出版。

一、黑格尔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

1.真理是全体
(1)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真理是科学,而“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

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

(3)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完满的那种本质。


真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全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4)黑格尔肯定谢林看到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黑格尔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

2.哲学无前提
(1)绝对正确的标准
①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
②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

哲学家们都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

但黑格尔对这些做法都不满意。

(2)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哲学前提的直观性(“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都结合起来。

(3)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

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只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4)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哲学体系通过这样的动态过程被显现、描述和证明。

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它也就最终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3.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固有的矛盾。

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一种普遍而无法抵抗的力量,在这个大力面前,无论表面上如何稳固坚定的事物,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不动”。

(1)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接受了辩证逻辑的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


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的表面形式。

(2)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解释
①“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法的东西”。

②辩证法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获得具体规定性的“扬弃”。

扬弃否定前一阶段的消极因素,同时保留其积极因素,因而是推动事物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转折点。

③辩证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

4.实体就是主体
黑格尔把斯宾诺莎的无限实体与费希特的能动的自我统一起来,用“实体就是主体”的命题阐发了辩证法和本体论的统一。

(1)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
黑格尔认为实体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存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本质;而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存在在于能动的活动,在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完善自身;意识和世界的一切都是这个唯一、无限实体的自我展开。

(2)上帝即实体
黑格尔把实体称为上帝,把绝对精神等同于上帝。

“上帝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判断,而是辩证推理的过程,只有把所有完善的概念都统一在“上帝”的主词之中,才能达到关于上帝即实体的绝对知识。

5.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
(1)黑格尔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
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把意识历史与自然历史结合起来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

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

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
①精神现象学
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的意识中显现的。

②逻辑学
说明绝对精神的范畴是如何运动的。

③应用逻辑学
a.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
b.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显现运动的。

二、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堪称为黑格尔体系的起源和萌芽。

该书通过追索呈现在意识中的一系列经验形态,展示“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经历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阶段,最后到达绝对知识。

1.意识
(1)感性确定性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于最简单直接的感性认识——自我对个别感觉对象的意谓。

他把这样的认识称为感性确定性。

感性确定性本身是空洞的、抽象的共相。

(2)知觉
知觉的特点是用一个“事物”的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

但把事物看作可感性质的集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意识与对象、一与多、属性与本质、真理与错觉、自在之物与为他之物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指向事物的内在本质。

(3)知性
知性把事物的本质归结为“实体”和“力”,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归结为“力的交互作用”。

哲学的知性进一步设置了一个现象之外、不可知的“超感官的世界”。

2.自我意识
黑格尔从相互承认的欲望出发,阐述自我意识的生命本质和社会存在,这在哲学史上是一大突破,使他能够在世界历史中展开自我意识从自在的“主奴关系”到自为的“自由意识”和分裂的“苦恼意识”的发展。

(1)欲望
相互承认的欲望是类意识,但一个自我不可能普遍地获得其他自我的承认,要求承认的欲望于是成为生命个体之间的生死斗争。

生死斗争的结果是胜利一方成为主人,失败一方成为奴隶。

(2)主奴关系
主奴关系在自我意识中的解体,使得主人和奴隶在思想的王国中寻求自由。

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分别是这种最初的自由意识的范例,但产生出现实与思想、行为与语词以及思想内部的深刻矛盾。

(3)苦恼意识
苦恼意识是宗教意识。

①在矛盾的第一个阶段,人们为了,彼岸世界而牺牲现世的自由和利益,但是永远也不
能达到彼岸世界。

②在第二阶段,普遍的本质在耶稣基督身上变成个别的形态,于是出现了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上帝,但耶稣升天后,上帝个别、不变的形态在现实中消失了。

③在矛盾的第三阶段,宗教意识由对彼岸的内在体验发展到对彼岸世界恩赐的享受,最后过渡到对恩赐的感恩。

3.理性
黑格尔提出,理性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意识“第一次发现世界是它自己的现实世界”。

这一阶段相当于近代理性主义,经历了观察理性、行动理性和立法理性三个阶段。

(1)观察理性
黑格尔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依次考察了理性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意识自身的观察,以及对自我意识和身体关系的观察。

(2)行动理性
行动理性相当于近代个人主义风尚或伦常世界。

个人生活的转变开始于追求快乐和官能满足,发展到泛道德主义的空洞。

个人主义的更高形式是从社会争斗中抽身出来,按照个人兴趣工作。

(3)立法理性
立法理性按照某些社会集团和行业的常识来制订法律,它本身需要“审核法律的理性”。

但审核的理性仅仅对法律进行形式逻辑前后一贯性的审核,这种审核总有一个未经审核的前提,因而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

审核法律的局限性暴露了它和精神的矛盾。

4.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