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QDICC/QB107-2002
1、适应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容器、钢结构及管道对接焊缝的超声波及探伤结果的分级评定。
2、工艺编制依据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第三篇。
3、探伤人员条件
探伤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且取得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超声波检测的资格证书。
4、仪器
超声波探伤仪器的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ZBY230《A型脉冲及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5、探头
本规程使用的探头采用声束垂直方向无双峰,且声束轴向的水平方向偏离角小于2°的探头。
6、超声检测系统性能
系统有效灵敏度余量应大于或等于10dB上。
斜探头的远场分辨力应大于或等于6dB。
仪器和探头的组合频率和公称频率误差不得大于±10%。
7、耦合剂
耦合剂选用甘油或机油。
8、试块
本程序选用的试块,由以下几种规格:
标准试块:CSK-ZB
对比试块:CSK-111A
9、检验前准备
9.1 检验区域的宽度是焊缝本身再加上焊缝两侧各相当于母材厚度的30%的一段区域,且不小于10mm。
9.2 探头的移动区应不小于1.25P。
P=2KT 式中:P-跨距 mm
P=2Ttg T-母材厚度 mm
K- 探头K值
tg-探头折射角°
9.3 探头移动区域应清除焊接飞溅物、铁屑、油垢及其他杂质,检测表面平整光滑,便于探头的自由扫查。
9.4 距离—波幅曲线的绘制
9.4.1 距离--波幅曲线按探头和仪器在试块上实测的数据直接绘制在仪器面板上,该曲线族由评定线、定量线和判废线组成。
评定线和定量线之间(包括评定线)为Ⅰ区,定量线和判废线之间(包括定量线)为Ⅱ区,判废线及其以上区为Ⅲ区。
10、检验
10.1 探伤检查灵敏度不得低于EL线,探伤过程中应注意对探伤灵敏度进行校对。
10.2 探伤速度不应大于150mm/s。
10.3.扫查方式
10.3.1 一般采用探头沿焊接接头作锯齿形或矩形的基本扫查方式。
扫查时,探头每次移动的距离d不得超过探头晶片的宽度。
在保持探头移动方向与焊缝中心成垂直的同时,还要做小角度的摆动。
10.3.2 为了确定缺陷的位置、方向、形状观察缺陷动态波形或区分缺陷信号与伪信号,可采用前后、左右、轻角等扫查方式。
10.4 缺陷性能推判:焊接接头缺陷的性质,若根据缺陷反射信号的特征、部位,采用动态包络线波形分析法,改变探头角度或扫查方式,并结合焊接工艺等进行综合分析。
10.5 缺陷的定量定位及缺陷评定属容器类、钢结构类工
程执行GB/T11345-89《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之规定,中高温热力管道工程执行SD67-83《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焊接超声波检验篇)》燃气管道工程执行SY4065-93《石油天然气刚质管道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
10.6 对不合格的焊缝要及时出示返修通知单,并及时通知项目部进行返修,返修部位及热影响区仍按本规程进行检测和评定。
11质量记录
超声波无损检测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