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断口分析(第5-6章)

材料断口分析(第5-6章)

不锈钢螺栓氢脆断口 螺钉氢脆断口
18
微观形貌:典型为沿晶断口与准解理断口,有时看到解 理及局部韧断。
19
在不同K值下高强钢的断裂形式
氢脆的沿晶断口
20
四、SCC与氢脆的关系
联系: ● 广义的SCC包括氢脆断裂,通常应力腐蚀总 伴有氢脆。它们共同存在,一般难以区别。 ●微观断口形貌也十分相似
21
各种楔形裂纹形成示意图
28
孔洞型裂纹: 空穴位于 与拉伸方向垂直且成大角度的晶界上, 在很大程度上,空穴的形成要求有晶界滑动,蠕 变断裂是由这些小空穴相互连接形成的。
孔洞型裂纹形成示意图
29
显微空洞的形成
30
裂纹扩展
在蠕变断裂中,很多情况下不存在非常明显的裂纹 扩展阶段的情况
31
三、蠕变断口形貌特征
39
微观形貌:
冰糖状,晶界局部熔化出现孔洞,晶界面变宽,内 有氧化物,晶粒失去棱边变成表面圆滑的颗粒
2214铝合金的过烧断口
40
3、过烧断裂机理
在高温加热过程中,合金元素或夹杂物(P、S、Si、 Mn等)向晶界偏聚改变了晶界成分,使其熔点降低 温度继续升高,首先在三叉晶界处熔化,然后沿晶 界扩展,晶界的熔化孔洞相连形成熔化块,受外力 作用时沿晶界断开。
41
四、中子脆
1、定义 中子辐照引起的延迟断裂。如核工业中反应堆锅炉 及锅炉覆盖材料
2、断口形貌 典型的沿晶脆断断口
42
混合断裂
43
44
45
第六章 疲劳断裂
§1 引言 §2 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3 疲劳断口形貌特征 §4 影响疲劳断口形貌的因素 §5 腐蚀疲劳
46
§1 引言
1、定义: 由于交变应力或循环载荷所引起的低应力脆断。 在所有的损坏中,疲劳断裂的比例最高,约占70%
12
§2 氢脆断裂
一、引言 1、定义: 金属材料由于受到含氢气氛的作用而引起的低应力脆断 2、类型 内部氢脆:材料在熔炼、焊接、高温锻造、轧制和热处理等
过程中吸收了过量的氢气而造成的 环境氢脆:在应力和含氢介质的联合作用下引起的一种低应
力脆断。如贮氢压力容器材料发生的断裂 两者区别:氢的来源不同,而脆化本质是否相同目前尚未
2
§1、应力腐蚀断裂
一、引言 1、定义 由拉应力和腐蚀介质联合作用而引起的低应力脆断。 2、共同特征 ◆只有在拉应力作用下才能引起SCC。这种拉应力可能是残
余拉应力或工作应力。一般情况下,产生SCC时拉应力都 很低,若没有腐蚀介质的联合作用是不会产生断裂的。 ◆要有一定的腐蚀介质。其腐蚀介质的浓度都很低,并且腐 蚀介质一般都是特定的(选择性)。 ◆一般只有合金才产生SCC,纯金属不会产生SCC。
接触疲劳:材料在较高接触压应力的作用下,经过多次应力 循环后,其接触面的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金 属剥落,形成麻点或凹坑,导致材料失效的现象
(齿轮相互接触)
热疲劳:由温度起伏(升高或降低)或热循环效应引起的疲 劳损坏。如热轧辊、热压模具表面出现的“龟裂”
腐蚀疲劳:材料在循环应力与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失 效现象(腐蚀坑)
54
§2 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机理(模型)
一、疲劳裂纹萌生机理 1、挤出挤入模型—Wood模型
55
金属表面形成的挤出脊与挤入沟
56
2、位错销毁模型—藤田模型
两列平行的异号刃位错,在相距几个原子间隔 (约10埃)的两平行滑移面上互相对峙塞积; 由于这种位错排列所产生的高拉应力引起原子 面分离,形成孔洞
区别:
●从电化学反应来看,SCC是阳极溶解控制过程 Fe - 2e → Fe +
氢脆是阴极反应控制过程 H+ + e → [H] 2[H] → H2↑
22
●裂源:SCC从表面开始,裂纹分叉 氢脆从次表面或内部开始,裂纹几乎不分叉
SCC裂纹
氢脆裂纹
23
五、影响氢脆的外部因素
1、温度 氢脆多发生在温度为-100℃—150℃之间,一般最敏感 的温度是室温 温度太低,氢不易扩散和聚结 温度太高,氢自由地向大气中扩散,减少了氢含量
沿晶断口 10
穿晶断口
泥纹状断口:在 平坦面上分布直 线状裂纹(如河 底干沽状)
11
四、SCC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1、影响因素
◆应力:拉应力 ◆环境介质:材料对介质具有选择性 ◆成分:高强钢中的碳含量、铝镁合金中Mg含量 ◆热处理工艺:T6、T76、T77(RRA)
2、预防措施
◆降低应力 ◆表面处理(喷丸、渗碳、氮化),使表面产生一定的压应力 ◆改变腐蚀介质 ◆选材 ◆电化学保护
第五章 环境断裂
§1 应力腐蚀断裂 §2 氢脆断裂 §3 蠕变断裂 §4 其它的环境断裂
1
概述
环境断裂:主要指金属材料在腐蚀介质、温度环境等条件 的影响下,产生的沿晶或穿晶低应力脆断现象
常见的环境断裂:SCC、氢脆、蠕变断裂 液态或固态金属脆、中子脆 过热、过烧断裂
静载延迟断裂:材料在特定的外界条件下,虽然所受的应力 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但服役一段时间,也 可以发生突然的低应力脆断,这类与时间有 关的低应力脆断现象。
6
二、SCC机理
1、保护膜破裂机理 认为产生SCC是电化学反应起控制作用
形成保护膜→保护 膜破裂→阳极溶解 →重新形成保护膜 →重新破坏→新的 阳极溶解
7
2、应力吸附机理(氢致脆化机理)
认为[H]吸附于裂纹尖端,使金属晶体原子键的亲 和力减弱,即表面能降低。
从Griffith缺口强度理论可知:
σc∝γ1/2
∵ γ↓
∴ σc↓
从而脆化金属,使材料产生早期断裂
8
三、SCC断口形貌特征
1、宏观形貌特征 ●呈现脆性特征,有时带有少量塑性撕裂痕迹 ●裂源是多源的,由于介质的腐蚀作用,裂纹形成区或亚
稳扩展区呈暗色或灰黑色 ●最终断裂区具有金属光泽,常有放射状花样或人字纹
9
2、微观形貌
典型断口:沿晶断口,晶面有撕裂脊;有时也可观察到 韧窝、腐蚀坑、二次裂纹,也可能有穿晶断 裂,断口有河流、扇形、泥状、块状花样等
应力集中沿45°方向产生滑移 C、σL → σmax ,滑移区扩大,使裂纹
尖端变形成近似半圆,由锐→钝 D、当受压应力时,滑移沿相反方向进行
裂纹面被压近,裂纹尖端被弯折成 耳环状切口 E、σY → σmax ,裂纹表面被压合,尖 端由钝→锐,形成一个尖角,裂纹向 前扩展一个条纹
60
2、不连续扩展模型
蠕变断裂:由于蠕变变形而最后导致材料的低应力脆断 2、发生条件
0K—Tm范围内都会产生蠕变,但只有高于0.3Tm时才较 显著
26
3、蠕变曲线
典型的蠕变曲线
27
二、断裂过程
蠕变断裂主要是沿晶断裂,包括裂纹形成与扩展 裂纹形成: 楔形裂纹:通常萌生于三个晶粒相遇的晶粒处,然后
沿晶进行传播。裂纹一般在垂直于应力方 向的晶界上
2、[H]浓度 发生氢脆时不一定要求氢气氛或含氢介质有很高的浓度 如当[H] <1ppm时就能引起高强钢的氢脆。
24
3、置放时间 对于内部可逆氢脆,能否出现白点还与置放时间有关。 置放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会出现白点。
25
§3 蠕变断裂
一、引言 1、定义
蠕变:金属材料在长时间的恒温、恒应力作用下,即使 σ<σ0.2 ,也会缓慢地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定论。
13
二、氢脆断口特征
1、内部氢脆 宏观特征:白点:是大型锻件和热轧钢坯中常见的缺陷
它是钢中氢与组织转变应力、热应力共同作用下产 生的细长裂纹,尺寸一般为几毫米到几十毫米。
14
白点形貌
鱼眼型白点
15
发裂白点(不可逆白点): 断口上呈现白点,呈银白色,轮廓分明,表面光亮 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 实际上是一种内部微细裂纹
35
3、裂纹形式
多枝裂纹
网状裂纹
36
4、断口形貌特征
宏观形貌:两个区(缓慢断裂区、瞬断区) 微观形貌:大多数为沿晶脆断,也有穿晶解理
液态汞脆
黄铜的Sn脆
37
二、过热断口与过烧断口
过热断口 1、定义
材料在热锻、热轧或热处理加热时在高温长时间停留 由于晶粒粗大而引起的低应力脆断 2、断口形貌特征 宏观形貌:过热钢呈石状,颜色浅灰,无金属光泽
48
பைடு நூலகம்
依载荷类型的特点,分为三类: 1、弯曲疲劳(单向、双向、旋转) 2、轴向疲劳(拉—拉、拉—压) 3、扭转疲劳
单向弯曲疲劳受力及断裂示意图
49
双向弯曲疲劳受力及断裂示意图
旋转弯曲疲劳受力及断裂示意图
50
扭转疲劳受力示意图
51
3、疲劳断裂的一般特征
▲疲劳断裂的应力远比静载下材料的σb低,甚至比σ0.2低很多,断 裂前无明显的塑性变形,是一种低应力脆断破坏现象
34
§4 其它的环境断裂 一、液态或固态金属脆 1、定义:某些高强钢或合金与一些液态金属或固态金属
接触时,使金属引起显著脆化。 如:铜合金与水银接触而产生的液态汞脆
铝合金被液体Na、Sn脆化 钢与Cd接触出现镉脆 2、发生条件●两种金属没有相互有效的溶解度 ●两种金属不能形成高熔点的金属化合物 ●固态金属表面能被液态金属所浸润
石状颗粒愈多、愈大,过热愈严重 微观形貌:典型的延性沿晶断口
38
过烧断口
1、过烧:材料在超过过热温度下加热产生的缺陷。 过烧钢的显微组织特点: 晶界上出现氧化物、裂纹或局部熔化,晶粒粗大及 魏氏组织
2、断口形貌 宏观形貌:全部为石状,颗粒粗大,颜色灰暗
严重过烧出现豆腐渣状断口 铝合金过烧后,表面出现许多气泡,晶界 熔化成网络状熔化节
3
应力腐蚀发生的条件及涉及的学科
4
3、断裂过程 裂纹形成:占全部时间的90% 裂纹扩展:占全部时间的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