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
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固体。
多见于心、脾、肾。
2液化性坏死(lipuefactive):有些组织坏死后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坏死囊腔。
多见于脑和胰腺。
3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主要见于有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使类型。
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因此光镜下看不到原有的组织结构。
4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暗绿色等特殊改变。
1)干性坏疽:大多见于四肢末端,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而致的肢体缺血性坏死。
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如:肠管、子宫、肺等。
3)气性坏疽:
5糜烂(erosion):皮肤、粘膜处的坏死性损伤。
6溃疡(ulcer):皮肤、粘膜、血管内表面的凹陷性缺损。
7窦道(sinus):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8糜管(fistula):两端开口的通道性坏死性缺损。
9空洞(cavity):坏死物液化后经相应的自然管道排出后留下的空腔。
只见于肺和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