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也疯狂观后感500字2000字上帝也疯狂观后感当老师说要播放一部电影时的那种神秘感让我很激动,在看这部电影时,既让我开怀大笑的同时也陷入了反思中,感悟现代生活中人的本性,我认为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故事是讲述三个发生在不同地区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原始部落区,一个发生在野外,一个发生在现代化的城市里。
影片一开始就是介绍一个原始族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很简单,自给自足,而且很团结,每天都过着平凡、平静、并且和谐快乐的生活。
这里的主人公是凯,在平静的生活中突然有一天,凯捡到了一个瓶子,那个瓶子对于现代城市里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件垃圾,但是,对凯他们来说却如获至宝。
他们认为是上帝给给他们最好的工具。
那个瓶子对他们每一个人有很非常有用。
然而,也是因为这个瓶子,让族人产生了私欲,所以,他们开始因为它而争吵、打架。
原本和睦的一个部落,变得暴动自私,族人们都认为那个是个不祥之物。
于是,他决定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把那个瓶子仍掉,还给上帝。
紧接着是另一个片段,讲述一个恐怖分子组织到政府办公楼杀了一批政府人员后逃之夭夭。
警察们紧追他们之后逮捕他们……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史帝先生在贫穷山区工作,这天,他要去接一位从城市来的女教师汤小姐。
但是,因为史帝先生的内向,使得自史帝先生见到这位汤小姐开始,就状况连连,因此汤小姐对他印象不佳……这三个故事一开始看起来并没有关联,但到了影片的后面就可以看到它们的紧紧相连。
首先是凯为了走到世界的尽头而离开了原始部落,渐渐地走到了史帝先生工作的山区。
从小以狩猎为生的凯看到山区里人们饲养的羊便捕杀它们,但其实他并没有恶意。
而山区里看羊的人却都误会了他,并将他关进牢房,后来他才被放出来。
然后来到史帝先生和汤小姐工作的地方,跟史帝在一起。
接着恐怖分子在警察的追击下逃到山区,并挟持了当时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汤小姐和孩子作为人质。
凯以他那惊人的视力看到了远处正被恐怖分子们挟持着的汤小姐和孩子们,告诉了史帝,于是史帝和他的同事决定要去救汤小姐和孩子。
汤小姐和孩子们最后被解救了,所有人都平安无事,而且她对史帝先生的误会也化解了。
最后凯走到一个悬崖边上,他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尽头,所以他将那个“不祥之物”抛下深渊,便离开了,朝着那个属于他的家园而去……三个故事最根本的关联点在哪里呢?表面上看是在影片将近结尾处三个故事中的人们意外的“会合”。
往深层去看,我觉得影片要展示的是让人们重新去审视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既看到了原始族人的淳朴、善良,深刻体会片中的原始族人,在捕杀动物时对它说:「对不起,我是不得已的,谢谢你让我得以为生。
」时的境界,也看到了“文明”所带来的权力的争斗、战争,人与人之间的敌对……作为“现代文明”中的我们该如何反思?原始部族中,人的淳朴、善良,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是一种近乎理想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但我们也看到影片中凯因与外界的人无法沟通,带来的诸多“麻烦”。
我们就需要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既保持自身的本性和优良品质传统,又能融入到日新月异的世界中。
一方面,不可否认,文明的步伐需要继续向前迈进;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不能成为埋葬人类自身的锐利武器,所以在人类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更要保持我们的本性。
《上帝也疯狂》的情节很简单,但它展现的精神世界确很丰富。
我们总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很伟大的,但同时也忽略了很多精神方面的东西。
这部影片很值得我们反思。
影片中的景物很美,正如淳朴的布希族人,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乐于助人。
而这种品质也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影片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看作是现代优秀文明中的两个代表。
这一切都很好的体现了布希族人的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希望大家在看完这部影片后,也能很好的自我反省,真正的体会其中的意义,更好的把握自己!上帝也疯狂观后感今天在学校的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关于非洲的某个仍保留着原始人类社会特征的土著部族的电影,片名是叫《上帝也疯狂》。
我到的时候电影已经演了几分钟了,但是对于整个影片的情节我看的还是比较完整的。
下面谈谈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一些感想,发表一些个人的浅见。
我认为这部电影用纪实片的形式以原始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两者间的不间断相互切换对比的手段来揭示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为人类社会生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却磨灭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情感和最原始的平等!对比于现代文明,原始文明的无知,原始社会物质上的贫乏让我们这些居住在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的现代人看了不禁发笑甚至因感受到无知的可怕而心中突现出一丝凉意并在之后庆幸自己能成长在身处中的环境里。
但是,当自己的思想随着影片的剧情发展而不断深入的时候,我才愕然醒悟!原始的极致原来就是真实!他们原始的部落之中没有现代人之间的复杂之极的人际关系,没有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没有商圈中的唯利是图,更没有各国内外政治中的惊天骗局战火弥漫!他们的物质贫乏使他们无欲无求,毫无贪念。
他们在没有丝毫抵御自然界风吹雨打的手段和工具的同时却可以真诚的相互搀扶着走出风雨带来的阴暗。
片中对比最为强烈的是:当一支现代社会的可乐瓶意外的掉落在他们的村子中时,他们原本平静的原始生活彻底的被这个小小的玻璃瓶所改变了!我认为导演在此处运用的拍摄手法非常高明!就像是涟漪效应一样把一件本不属于这一环境的东西生生投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其所产生的多米诺推动作用就会把这一环境中原本静止的一切都推倒向另一个方向!小小的可乐瓶在激发出人类天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同样刺激了人类丑恶贪婪的神经,大家都开始想将瓶子据为己有甚至不惜相互攻击。
而主人公在为了让自己的部落恢复平静毅然离开自己的土地盲目的四处寻找着世界的尽头去丢到这个可乐瓶的过程中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更是让人思潮澎湃!影片其实在追溯原始的美好的同时也在向观众揭示着人性的弱点,不论是原始还是现代,无知或是文明,智慧和贪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天性,正如同追求美好是人类的本性一样。
生活在原始文明的人类也可以变的贪婪,也可以用智慧来提高生活生产水平;而生活在现代文明的人类也会渴望同他人真诚相待。
然而这一切假设的发生都需要一颗像影片中的可乐瓶一样的可激起涟漪的石子。
人类为了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把自己的天性包藏起来,但这些原始的动物感有一天还是会暴露出来,而暴露本性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环境的改变!观《上帝也疯狂》有感看完电影我真的十分震撼,在捧腹之余,我觉得人类很有必要审视一下此刻的“所谓礼貌”。
“那里看起来像人间天堂,却是世界上最个性的沙漠。
”开头这句话看似像是在给人们说这片沙漠的神奇、与众不一样。
其实不然,接下来的一系列片段讲述了住在这片沙漠的布依人。
他们十分知足、十分和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礼貌。
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
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所有权意识。
但这一切被飞行员投下的一个玻璃瓶打破了,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在跟他们开玩笑,是不祥之物,由历苏送到“世界的尽头”扔掉这部影片很巧妙的利用了比较,在南方600里的城市,这是一个现代化十分发达的城市。
但那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过着死板的生活,周一早上八点去上班,中间十点半有十五分钟的休息时刻。
他们像是时刻的奴隶,那里的学生被迫理解十几年的教育,那里的上班族受到上司的刁难。
而在北方2000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政治刺杀,他们为了权力宁愿舍弃生命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住着善意,只是在追逐名利中、在征服自然中失去了本性,造就了所谓的现代礼貌——现代礼貌的背后,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是追逐名利的勾心斗角,是篡改历史,是强权霸权主义的盛行当历苏站在那个美丽的悬崖边上,一扬手,可乐瓶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不见。
当时我就在想:或许,人类真的需要给心灵找一个居所,让它能够得到净化的憩居。
像布依人那样随心所欲的生活,与世无争,与自然和谐相处。
哪怕是回归原始,又有何不可?上帝也疯狂观后感《上帝也疯狂》系列讲述的是在非洲的卡拉哈里地区,生活着一群生性乐观、知足自在的布希族土人,两万年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虽然距离现代化大都市仅六百哩,但他们对于现代化的事物却一无所知。
卡拉哈里是个半沙漠地区,一年中有九个月干旱无雨,许多动物都正因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纷纷离开,而它却是布希族人眼中的天堂——他们无须依靠地表水就能生活,拥有丰富的生存经验。
这个半原始的人类社会没有所有权,布希族人与世无争,过着单纯快乐的生活,却正因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发生了改变。
这个来自礼貌世界的产物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也引发了嫉妒和仇恨,为了丢掉“上帝赐予的”“邪恶”礼物,部族成员基踏上了漫漫路途,也由此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引出了种种故事……《上帝也疯狂》系列每部均有三条人物线索,如:第一部里的基、生物学家史帝和教师凯特以及恐怖分子波嘎,第二部里的奇哥、生物学家史蒂芬和律师泰勒以及奇哥的两个孩子。
三条线索各自张弛有度地发展着又有条不紊地穿插着。
《上帝也疯狂》系列成功而难得地兼具了多种风格:既有严肃深入的思索又有简单质朴的趣味,既有出自艺术手法的虚构与夸张又有基于人文视角的写实与细腻,既幽默逗乐又感人泪下,真真是回味无穷。
微信名一方面,观众会为剧情乐不可支:政府军逼问口供的方法、香蕉林里劳娱结合的混战、破吉普车引发的种种麻烦……很多都是基于非洲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动物习性、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花费心思设计的误会与笑料,汇聚在一齐就制造出了精彩纷呈、喧闹而富有层次感的喜剧效果。
当然,其中不乏刻意制造的噱头,有些在这天看来已经很老套了,却被演员演绎得浑然天成,既在意料之中又有意外之喜。
另一方面,《上帝也疯狂》系列就像一部活动着的人类礼貌简史,生动、直观地呈此刻观众眼前:片中有原始部族也有现代社会、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多种社会形态纵横交织在一齐,多种礼貌集中地冲突着又温和地共生着。
来自各个地域、阶级与国度的人们彼此好奇地观望着、谨慎地试探着、滑稽地碰撞着、真诚地感动着,所有矛盾都被处理得并不那么激烈,反而极富趣味与人情味,比如硬是要求交战国士兵、两个冤家对头手牵手才能摆脱困境。
在《上帝也疯狂》里,随处可见导演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思考:礼貌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还附带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想方设法节省人力、改善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紧张?不甘屈服于自然、反要它来迁就我们却又务必每时每刻去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所有这些都具体化在了一只可乐瓶上。
无疑,可乐瓶再适当但是了——它是原始部族接触现代社会的媒介、是工业礼貌的产物,也最能够代表美国对他国的文化侵袭。
与其说它是上帝赐予的,不如说它是上帝授权人类制造的。
福楼拜的名言童话作家EdithNesbit(伊迪斯·涅丝比)在其作品《TheMagicCity》(魔术城市)里描绘过这样一幅景象:“里头有一条正因一时疏忽而订下的可怕律法——任何人只要开口要求使用机器,就会得到那部机器,但是务必一向保有并不停地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