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餐作业(三十一)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A组·全员必做题1.(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A错误;沙丘、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有差异,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D 正确。
答案 D2.(2016·山东潍坊统考)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C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微生物,使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答案 B3.(2016·安徽合肥质检)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 B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
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答案 C5.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 B6.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本题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实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
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充分。
答案 B8.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解析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D9.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答案 B10.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解析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 D11.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草鱼与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 项错误。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项错误。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也会增加,故D项正确。
答案 D12.杭州湾滩涂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1)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___演替。
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方法采集、调查。
(2)由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________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常用________法调查旱柳的种群密度,该种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死亡率②垂直分层现象③年龄组成④性别比例⑤水平镶嵌分布⑥复杂的种间关系⑦迁入率解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
(2)柽柳与旱柳都属于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所以柽柳和旱柳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由于空间、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旱柳种群的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答案(1)次生取样器取样(2)竞争S 环境容纳量(K值) (3)样方①③④⑦B组·能力提升题13.(2017·河北保定调研)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垂直结构趋于明显,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会逐渐增加至稳定,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的同化量的比值,C错误;腐生代表生物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属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D错误;群落演替从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多,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加,总生物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A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