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及其意义。
(2)理解卫星的运行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建立起关于各种卫星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造卫星由设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想法居然与牛顿当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卫星发射原理。
播放牛jkwMzY=.html
陈述牛顿的设想: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及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认识到天体运动问题实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对已有知识进行组织和归类,学会构建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学生自主推导:
设地球和人造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
代入数据得V=7.9km/s
教师: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它也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以第一宇宙发射一个物体,它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卫星运动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推导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参透爱国主义教育。
将学生猜想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2、三种宇宙速度
教师:从牛顿提出大胆的设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经历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发射卫星的速度太大了,当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制造这么高速的物体。那么,最少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它才会绕地球运动不会落下来?
(提示:将卫星绕地球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仰望星空,浩瀚的宇宙苍穹给人以无限遐想,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飞天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我国航天员也第一次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5/274548.html
地球可近似看成个球体,如果抛出的速度很大,地面还能看成是水平面吗?学生:不能?应是球面。
教师:如果不断增大抛出的速度,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外推,科学假设,是认知未知事物的的一种科学方法。那么由以上事实基础,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那么,如何使物体的速度达到7.9㎞/s呢?
利用三级火箭为运载工具使卫星飞出地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危险性大、代价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希望大家今天努力学习,撑握好科学知识,将来发明更安全,更高性能的发射系统,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卫星会怎样运动?
(2)卫星运行速Biblioteka 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六、教学难点
人造卫星运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七、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因此教案设计上采用“问题-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宇宙航行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提前两天布置学习任务
(1)通过网络查阅有关“牛顿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理论设想”。
(2)通过网络查阅有关“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3)通过网络查阅有关“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运行情况。
二、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为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的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重 要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学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 介绍了人造卫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更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学生通过行星的运动一节已经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在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学特点和动力学特点可采取类比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及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播放神舟七号出舱视频片段:[搜索]:/show/wqqaBvziYu53hC41.html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如何走出地球,飞上宇宙,进行宇宙航行的。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猜想、提出“牛顿的设想”。
教师:我们知道,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引力的作用,因此我们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在地面抛出一个物体,抛出的速度越大,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