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外古诗阅读题汇总一、《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照耀,更显晶莹剔透。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xi,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的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
阳春--指春季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
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再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二、《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三、《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
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
(3分)2。
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3.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5.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3分)7.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
四、望洞庭湖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品味“蒸”与“撼”。
5.“气蒸云梦泽,波撼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
(2分)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2分)8.“气蒸云梦泽,波撼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二: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2分)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城”描写了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三: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 ___(2分)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四:1、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3、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答:4、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五、黄鹤楼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分)答案: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6.解释下面的词浯。
(2分)①历历:②乡关: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白题诗在上头。
”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4)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10、“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答: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六、送友人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①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②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7.诗中“孤蓬”喻指(2分)8.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了美好生动的景色,衬托了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B.颈联借“游子意”、“故人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挥手自兹去”体现诗人洒脱豪迈,不带缠绵悱恻的哀伤之情。
D.该诗表达了白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情感,哀而不伤。
七、《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另:①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
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
(50字左右)八、《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第一句意思是什么?2.“好峰随处改”一句中的“处”是指______,“改”指_________。
3.颈联两句,每句前两个字与后三个字之间是______关系,也是对颈联中“___”一句的照应。
4.说说尾联的妙处。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7、“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
(4分)二、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迷”妙在哪里?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3.“适与野情惬”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6分)三、(5)对这首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
诗人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3、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4、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