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概念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原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

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

但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异位寄生时,则可引起宿主的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分类根据病原体感染的次数、时间先后和种数,感染可分为四种。

1.首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感染是否导致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的抗病能力。

在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现称为感染谱,有五种表现形式。

1.病原体被清除由于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体系,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方式有: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

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即传染病发病。

感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

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为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为潜伏期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但一旦出现最易识别。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侵袭力3.数量2.毒力4.变异性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免疫反应在感染的发生与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反应分保护性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前者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后者能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和组织损伤。

保护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是生物个体先天遗传而来,对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

其特点是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不存在二次免疫应答。

对机体而言病原体也是一种异物,因而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清除范围。

(1)天然屏障①外部屏障包括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唾液中的溶菌酶、附属于气管黏膜的纤毛等。

②内部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粒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完成。

当病原体突破皮肤或黏膜屏障进入组织、体液或血流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可杀灭并消化被吞噬的病原体。

(3)体液因子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纤维连接蛋白和各种细胞因子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

细胞因子主要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激活后释放的一类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细胞因子有利于病原体清除,也可以导致组织器官的炎症损伤。

2.特异性免疫指宿主对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并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具有特异性及二次免疫应答,但不能遗传。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

(2)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介导。

由于不同抗体产生不同免疫应答,抗体又可分为抗毒素、抗菌性抗体、中和抗体、调理素等。

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在化学结构上抗体可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类,各具不同功能。

IgM抗体最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持续时间不长;IgG为恢复期抗体,持续时间长,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IgA主要是在呼吸道、消化道局部产生的抗体;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

变态反应病原体在侵入人体过程中,可引起机体出现异常免疫应答,表现出对人体不利的一面,即变态反应,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有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等四型。

其中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可见于寄生虫感染时的过敏反应。

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1.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病原体入侵人体后,或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如菌痢);或在入侵部位繁殖并分泌毒素,在机体其他部位引起病变(如白喉);或经血液循环,再定位某一靶器官,引起病变(如流脑);或经过一系列生长阶段后定居于某一脏器(如蠕虫病)。

3.排出途径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排出途径不同,有的单一,有的多个。

如痢疾杆菌只通过粪便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既通过粪便又通过飞沫排出。

有些病原体存在于血液中,当有合适媒介时才传播,如当蚊子叮咬时才可传播疟疾、乙脑等。

病原体排出体外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染期。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1.直接损伤病原体可借助机械运动及分泌的酶(如阿米巴病)直接破坏组织,或通过细胞病变使细胞溶解(如脊髓灰质炎),还可通过诱发炎症过程引起组织坏死(如鼠疫)。

2.毒素作用病原体能分泌毒力很强的外毒素,可选择性损伤靶器官或引起功能紊乱。

如霍乱弧菌分泌霍乱肠毒素引起剧烈腹泻;肉毒杆菌分泌神经毒素选择性损害神经系统;革兰阴性杆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导致发热、微循环障碍及DIC等。

3.免疫机制病原体侵入机体,通过病原体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有些病原体能抑制细胞免疫(如麻疹)或直接破坏T细胞(如AIDS),更多的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以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如流行性出血热)及Ⅳ型(细胞介导)反应(如结核病、血吸虫病)最为常见。

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与机体互相斗争过程中,导致多种病理生理变化。

常见的主要有发热、代谢、内分泌改变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构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通过分泌物、体液、血液等排出病原体,引起病原体的传播。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因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飞沫或尘埃引起,如肺结核、麻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等。

2.消化道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水源或食具,在易患者进食时获得感染,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和一些寄生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

食物传播可造成流行,水源传播可形成暴发或流行。

3.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被污染了的手接触食品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用被污染的毛巾洗脸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动物的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

4.虫媒传播①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当它们接触食物、反吐或随其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时,使食物污染,人们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时而感染。

②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內有的经过繁殖,如乙脑病毒在蚊体内;有的经过发育,如丝虫病的微丝蚴在蚊体内数量上不增加,但需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有的既经发育又经繁殖,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

5.血液和体液传播存在于血液或体液中的病原体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分娩、性交而传播,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6.母婴传播由母亲传给胎儿或婴儿称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其他途径称为水平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引起的传播;④哺乳传播。

7.土壤传播土壤被病原体污染,如人粪肥使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引起感染。

8.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工作中人为造成的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一类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检验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受医护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而引起的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另一类是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如输注因子Ⅶ引起的艾滋病。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

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of the crowd)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1.人群易感性增高的因素①新生儿初生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者、非流行区居民迁入流行区、免疫人群减少等。

②许多传染病(包括隐性感染)流行或人工免疫后经一段时间,其免疫力逐渐降低,其患者又成为易感人群,因此传染病的流行常有周期性。

③新的传染病出现或传入,如SARS、艾滋病,则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

2.降低人群易感性的因素①对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及必要时强化免疫接种,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

人工自动免疫干预,可以阻止传染病的周期性流行,甚至可以消灭该传染病(如天花)。

②传染病流行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在传染病流行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群对该病易感性降低。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如在夏季流行菌痢等肠道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冬春季流行流脑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我国北方有黑热病地方性流行区;洪涝灾害后由于水源和食物污染,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可带来更多的自然灾害和生物种群的改变,有利于某些病原体扩散和流行区域扩大。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更为显著。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

3.个人行为因素人类自身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也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这些行为和习惯往往体现在旅游、打猎、集会、日常生活、豢养宠物等过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