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总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主讲人:王世伟
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1,掌握传染病的慨念。 2,掌握感染的慨念。 3,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5,熟悉传染病的预防。 6,了解传染病的范围,当前对传染病的认识 7,各种名词及慨念。
传染性疾病总论
慨念: 一,传染病的慨念: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 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 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感染性疾病的慨念: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 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三,传染病学研究的范围: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四,传染病的流行状况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病
2,社会因素
人畜共患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
隔离期
3,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外来性
季节性
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
再感染,痊愈后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中再度被同一病原体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热度 低热
体温上升期
中度
极期
高热
体温下降期
超高热
· 热型 稽留热,间歇热,驰张热,回归热 1)2疱、疹皮疹 时间 形态 分布 顺序
·
2)斑丘疹
3)出血疹
4)荨麻疹
3、毒血症:发热,疼痛,厌食,意识改变,呼
衰,休克,肝肾损伤。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三、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中、重、暴发型 典型、非典型
床表现。本质上相当于毒血症的现代名词。
( SIRS)的临床诊断依据; 为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钟;③呼吸急促,>20次/ 分钟;或通气过度,PAco2<4.27KPA(32㎜ HG) ;④外周血白细胞>12×10/L或<4×10 /L ;或白细胞总数正常,但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未 成熟中性粒细胞) >10%。由损伤因子导致上述≧2 项即可诊断。
10,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 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1,医院获得性感染。(48小时后) ①交叉感染,医院内通过患者或医护人员直 接或 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自 身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诊疗过程或医疗器械消毒不严 所致。
12,社区获得性感染。 13,难治性耐药性感染。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慨念 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斗 争的过程。(病原体可来自体内或体外) 2,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 主个 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来自 宿主 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构成传染或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 人体、环境。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之 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况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最低。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直接入侵,粘附,受体结合,定植因子,伤口入侵。
2、毒力: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毒素有内毒素,外毒素。 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
3、数量:同一种病一般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不同 的疾病病原体数量可不同,伤寒10万,菌痢10个。
传染期不同。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和功能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1, 直接损伤 2,毒素作用 内外毒素 3,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发热 2,代谢改变
①蛋白代谢 ②糖代谢 ③水电解质代谢 ④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4、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遗传等因素而变异,有 的致病力减弱,有的增强。
㈣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因子
K细胞、NK细胞 淋巴因子
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 抗体
2、损伤性免疫
细胞性 IV
变态反应 属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临床特点 1,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 检疫和留观的重要依据。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为止。 ③症状明显期
④恢复期 复发:体温已正常一段时间,病初的症状再度出
现,潜伏的病原体再度繁殖。 再燃:体温未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后遗症:机体功能未恢复正常(半年为限)
四,传染病的流行状况:
1,传染病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病率下降,经典传染病显著减 少。
2,部分传染病回潮,霍乱、结核、脊灰
3,少数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呈增加趋势。 4,再现传染病如,AIDS、军团病、SARS、埃 博拉病毒、人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甲型H1N1、 H7N9流感等。 5,部分传染病年龄上移如,麻疹、腮腺炎。 6,院内感染,耐药菌株感染增加。
(二)病原治疗 1,抗菌治疗
2,抗病毒治疗:(广谱,RNA,DNA)
3,抗寄生虫治疗 4,免疫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康复治疗 (五)中医治疗
第七节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分类
甲类 2
37种
乙类 27
丙类 11
报告时间:甲类 城市、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6小时
12小时
丙类
24小时
24小时
4,机会性感染,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 而达其他部位。
5,首发感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6,再次感染,被同一种病原体第二次感染
7,重复感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 一种病原体感染。
8,混合感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9,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一 种病原体感染。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 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综合治疗原则:治疗、护理、隔离、消毒、一般治疗、对 症治疗、特效治疗的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
①隔离和消毒,隔离分类,消毒分类
②护理 ③心理治疗 2,支持疗法,饮食,补充液体及盐类,给氧
▪ 感染的相关慨念
菌血症:指血液中存在活菌,可能为暂时性﹑自限 性﹑也可能引起毒血症。 败血症:指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引起的毒血症。
脓毒败血症:指化脓性细菌或伴有局部化脓性病灶 的败血症。
毒血症:指血液循环中存在大量毒素和炎症介质并 引起全身中毒反应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指感染或非 感染损害因子引起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及临
体液性Ⅰ Ⅲ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征,就是疾病发 展的阶段性。 ㈠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部位:病原体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 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各种病原体的机体内定位不同,各种传染 病都有其各自的特殊规律。 3、排出途径: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排出病原体的途径, 是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都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
携带者
动物性
二、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严密,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液 接触,昆虫,保护性隔离。
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及终末消毒),预 防性 消毒。 消毒方法,物理及化学消毒法。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抗体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主动 疫苗 被动 抗体
谢谢大家!
▪ 脓毒症:感染引起的SIRS。根据微循环障碍 及器官损伤程度分为:
脓毒症,存在感染的证据,并符合SIRS 临床诊断标准。
严重脓毒症,低血压,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 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有利于患者的隔离和治疗。诊断要综 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资料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 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 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将病原体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动物
源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易感者的途径。 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垂 直传播(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出生前从母亲或父亲获 得))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 易感者。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谱,五种不同的结局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可获得 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有典型临床表现,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病原体被清除,可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带病毒、细菌、虫)病菌可排出体外,急性携带 者<3月,慢性携带者>3月,乙肝携带者>6月。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