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着读书报告会

活着读书报告会

《活着》读书报告作品大概一、书名:《活着》二、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页数:194三、著者:余华四、作者简介: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五、内容大意:《活着》一书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的一生。

年轻时候的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而在为生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谴回家乡,但那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陆续上演,福贵在经历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这些艰难的历史时期中,机灵活泼的儿子有庆被抽血抽死了,女儿凤霞难产死亡,家珍因为积劳成疾得了软骨病最后也离他而去,后来忠厚老实的女婿苦根出了事故,在搬运中被水泥板轧死,四岁的小孙子因饥饿贪吃豆而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跟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六、读后心得:《只为活着》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

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人活着为了什么?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

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生的酸甜苦辣。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

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选择自杀,然后挥手而去了。

其实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人应该要有一种知命达天的豁达,疼,而坦然;痛,却不悲。

《活着》虽然处处显示着命运的残酷,但里面却有一股“暖流”,正是这股“暖流”让生活变得真实与平衡,也是人们生存下去的理由。

几个主题一、叙事方式《活着》最先是通过“我”到乡间收集民间歌谣,而遇到了一位在开导一头老牛的老人,也就是后来的讲述者----福贵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作为讲述者,“我”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这使故事本身与讲述者产生一种时空上的距离,苦难和死亡显得客观和冷静。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回忆自己的故事,把福贵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阔少到穷困潦倒,经历了抓壮丁、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也目睹了亲人的相继离去的一生浓缩到一个夏天的午后,叙述的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之间存在一个时间的距离,当下的情绪与事件发生时的心情存在一定差异,使小说中的悲惨的故事显示出“死”的超然,反衬出“活着”的意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处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二、亲情作为作品主旋律的亲情贯穿福贵苦难的一生。

在他掉了家产时,父亲在床上躺了三天后,默默把地产和房屋抵押出去替儿子还债;母亲常常宽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家珍在被丈人接回家后还是跑了回来??福贵被国民党强行奴役去当兵,经历了人类残酷、凄惨的一幕幕,目睹了集中的死亡和苦难,满眼见到的是重重叠叠的死尸或缺胳膊断腿的伤员,耳畔充斥的是数千数万伤员连成一片的凄惨的哭喊声。

在漫天炮火和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解放后,三年大饥荒,严峻的生存问题压迫着她们,然而,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福贵的儿子有庆给这个家带来了活力:他为了姐姐不被领养甘心忍受福贵的挨打,每天天蒙蒙亮时就出门割草喂羊,为了不穿坏鞋子在雪地里光着脚丫跑去学校上课,为了家里懂事地同意把一心养大的样卖掉,校运动会拿了第一给家里争气??有庆因为县长的女人生孩子而被抽血抽死的,死亡的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这时,聋哑的女儿凤霞终于出嫁了,她在城里生活的点滴成了福贵和躺在病榻上的家珍的全部生活支柱。

凤霞生孩子死了,驱之不散的浓重的死亡气息窒息着读者。

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带着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离开了福贵。

福贵的生活里走进了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

但在四年后的一次搬运事故中,二喜满怀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三年后,唯一个亲人外孙苦根吃豆撑死了。

可是,尽管亲人们都离开了福贵,但是福贵仍然跟着亲人在一起。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笑都耕了半亩??”三、善良的人性善良的人性是余华《活着》中出现的新因素。

余华的早期作品被认为“写出的都是人性的邪恶、凶残,写出的都是相互敌视、相互残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主与长工之间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福贵家败落以后,本应该在他家养老的雇工长根不愿意拖累老主人,宁愿出去乞讨为生。

当福贵和家人商量再苦也要养着他的时候,他感激得落了泪,但还是执意离去。

后来唯一回来的一次还是捡了根扎头发的红绸,当宝贝一样送来给凤霞戴。

家珍在儿子有庆为春生的妻子输血而丧命后坚决不原谅春生,但是当春生后来被批斗想自杀时,家珍却以春生欠了自己一条命为由要求春生活下去,这种宽容较之以前的原谅更加难得。

此外,还有像文革时红卫兵让队长交出地主、富农,队长为了让乡亲们不受罪,都推脱掉了,结果自己却被安了个走资派的罪名,拉去挨了三天的拳脚,回来后埋怨村里人不救他,大家羞愧得都不敢看队长。

这里队长对大家本能的保护以及村里人胆小的自保都很值得玩味。

四、纯粹地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福贵的一生中,有两个强烈的对比:一是家境一败再败,徐家从牛变成了羊,由羊变成了鹅,鹅变鸡,最后连鸡都没了,福贵由阔少爷变成了佃农;一是福贵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个相继死去,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这里死亡和活着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就在命运跟他一次次地开玩笑之后,福贵仍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在一次一次地回想过去中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

在福贵大福大贵时,他过的是吃喝嫖赌的浪荡日子,但是当他输掉家产后,他虽然一度想过在树上吊死,可是想到赌债又不会跟他一起吊死,于是,他很自觉地换起了粗布衣,过起了佃农的日子。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

”可道出了他对命运转折的坚忍。

不管苦难何其多,福贵都是无怨无悔地承受。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活着》可以看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苟活者的哲学,但它以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是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并对死亡予以巨大的嘲弄。

这是一种被余华比喻为“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的巨大忍耐力。

它显示了中国人精神深处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著。

五、评论:无边的死亡像一股无形中的力量慢慢地摧毁福贵身边最亲的人脆弱的生命。

在张艺谋改编的电影版《活着》只拍到女儿凤霞难产而死便终结,而余华的《活着》却用死亡把苦难中难得的温情一次一次地撕得粉碎,一次次把美撕裂给人看。

可也就是这样如珍珠般的温情让福贵有了勇气去面对,去承受。

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了余华作为一位作家,不再是愤怒和冷漠。

在时间的推移下,他和现实的紧张关系有了缓解,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展示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在以一个个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里,福贵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对生命尊重、坚忍的生存哲学给我们展示生活的希望,世界的美好,展示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六、参考文献:1、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余华<活着>解读》2002年2、李瑞萍《死亡背后的温情———解读余华的<活着>兼论其叙事风格转变》2007年3、王燕《论余华<活着>的死亡体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一期第17卷4、夏冰《论余华<活着>的生存哲学》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15卷第5期5、张琰《以生拒死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2003年6、余华活着*韩文版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篇二:读书报告--活着活着的艰难,艰难的活着---有感于《活着》一、内容简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

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二、作者简介余华,浙江海盐人,当代作家。

余华在八十年代主要从事先锋文学化的写作,实验性很强。

进入九十年代,他关注的重心逐渐转向民间,开始对一些小人物进行贴近生活本身的观察和审视,以平实坚忍的民间视角来反映艰难的现实生活。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由:“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三、读后感1、活着的艰难。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