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感冒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措施

浅谈感冒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措施

【摘要】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卡他,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

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寒冷的季节,更是感冒的多发季节。

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

由于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并具有一定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但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一般护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感冒对症治疗预防措施一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病毒有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可以传染。

感冒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鼻部的卡他症状为主,表现为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感冒就可能发展到第二阶段,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咳嗽,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如果是细菌感染或并发细菌感染的感冒,还有可能发生咽喉痛、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寒冷的季节,更是感冒的多发季节。

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治疗感冒,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冒药,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的知识。

二对于大多数感冒抗生素无效1)对于感冒的治疗一定要针对两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症治疗。

对于感冒初期的症状-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应尽快控制症状,应使用抗组胺药物和减轻鼻充血药物。

如果发生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应配合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等。

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一些镇咳药加以控制,如溴己新(必嗽平),以减轻症状。

由于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对于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感冒后并发了细菌感染,体温逐步升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加;有感染病灶出现,如咽部脓苔、咯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就应该及时加入抗生素进行治疗,切忌不要滥用抗生素。

另外,泰诺、百服宁对感冒后期的发热、头痛和关节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许多感冒复方制剂如感冒通、感康、快克、白加黑。

在选用时,患者应遵医嘱,不要擅自乱用药。

2)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而传播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批病人,流感病程大多为7天左右,发热平均持续时间为3天,而发病率无性别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但家庭聚集性却十分明显,符合流感的传播途径。

学生的发病率在各职业人群中是最高的,由于学生为集体人群,一旦流感流行,传播将非常迅速。

此外被感染的学生还会把病毒带回家引起家人及周围人群的感染。

因此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

3)感冒和流感是不是一回事社会上不少人,甚至某些医务人员对“感冒”的概念不清楚,存在许多误解。

实际上“感冒”、流感(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的概念是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感冒和流感都是由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的疾病,但他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感冒是指普通感冒,而不是普通流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

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以鼻咽部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传染性弱,症状轻,常有明显的发病诱因,一般多在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

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但不同季节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

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

三感冒的治疗1 一般护理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

住所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

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忌烟酒,以免刺激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加重症状。

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鱼、肉、荤、腥食物。

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用30%~50%酒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发烧期间一般不宜进补品。

加强日常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2 合理选用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目前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主要为抗过敏药、减轻鼻黏膜充血的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三类。

目前比较常用于抗感冒的抗过敏药为扑尔敏和氯雷他定等[1]。

扑尔敏引起嗜睡的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不适于汽车司机、高空作业、重要岗位等职业患者服用,癫痫病人服用了含扑尔敏的抗感冒药,易诱发癫痫发作。

氯雷他定是比较新的抗过敏药,作用强而基本没有嗜睡的不良反应。

目前广泛使用的减轻鼻黏膜充血的药物为伪麻黄碱,它具有选择性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因此可使鼻塞减轻,流鼻涕减少而没有刺激心脏引起心悸和收缩外周血管引起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

对有鼻过敏者,抗组胺药物有减轻鼻液的作用,但对其他人则不起作用。

作为抗感冒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为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和扑热息痛等。

但在某些情况下,阿司匹林会增加病毒的复制,不宜作常规应用,如果感冒为流感所引起,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则有增加发生Reye氏综合征的危险[2]。

市售的抗感冒药基本是复方的,一般有三种情况:抗过敏药和减轻鼻黏膜充血药合剂;抗过敏药和解热镇痛药合剂;抗过敏药、减鼻黏膜充血剂和解热镇痛药的合剂。

感冒或流感患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抗感冒药,如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为主而无发热,则可选用开瑞能。

开瑞能含氯雷他定和硫酸伪麻黄碱两种成分。

临床试验表明该药对缓解感冒或流感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作用快,服药后30~45分钟即可以感到明显的效果,使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

2)中成药治疗冬天的感冒是因外感风寒之气所引起,但由于人的平素体质、饮食、起居、劳逸等多方面差异,虽然同样是感受风寒,其所出现的症状也有不同之处。

一般分为风寒与风热两大类型。

风热型感冒:(并非感受风热之邪,而是因体质等多因素的个性差异,在感受风寒之后,随即出现发热)发热在38 5℃以下,微恶风寒,或有汁出、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或见咳嗽、痰稠或黄,周身酸懒的,可服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片)、板蓝根冲剂、感冒退热冲剂、强力银翘片等。

风寒型感冒: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如清水、打喷嚏、咽喉不痛、不发热或发低热(38℃以下),或有咳嗽、痰白稀,或见周身酸痛等症。

可服用感冒软胶囊、桑姜感冒片、通宣理肺丸、参苏丸等。

注意:在外感风寒之气引起感冒时,忌乱服药。

感冒要辨清寒热虚实,对症下药,才能奏效。

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小,能增强抵抗力的中药制剂。

四正确认识感冒,走出几个误区1)得了感冒和流感是不是都要用抗生素?单纯的感冒或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抗病毒药的效果都不确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此得了感冒或流感不一定要服用抗生素,但如果不能排除合并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是必要的。

2)感冒和流感病人到了急诊科是否一定要输液?答案是否定的。

3)得了感冒熬几天不吃药也会好?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全呼吸道的炎症,即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的鼻、咽、喉、副鼻窦的炎症,又可引起下呼吸道的急性支气管炎。

流感病毒本身还可引起肺炎,医学上称为流感病毒肺炎。

普通感冒和流感也都可以继发(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副鼻窦炎,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

某些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风湿病的患者,在患重症感冒或流感以后也往往导致这些原有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流感合并咽喉、扁桃腺、副鼻窦、支气管、肺的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比起普通感冒高得多,老幼体弱甚至可导致少数病人死亡。

4)得了感冒是否就要服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服用抗感冒药要避免滥用,如果病人只有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而无发热、肌肉痛、头疼等症状,原则上不主张使用含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以免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3]。

5)得了感冒是否一见病情好转就立即停药?感冒的自然病程一般在7天左右,通常感冒用药5至7天即可,抗生素类药一般用药5天左右。

有的病人一见病情好转就立即停药,害怕药物有副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虽然表面上看症状已缓解,但此时如不继续用药,体内那些未被杀死的细菌就会起死回生,不但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还会使并发症加重。

在头痛、流涕、咳嗽症状完全消除,体温恢复正常后,就可停服感冒药了。

五预防感冒的一般措施1)在气候寒冷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添加衣服,注意保暖,如果运动后出汗较多,应及时洗个热水澡,同时更换一些保暖衣服。

2)在居室内,要定时用醋消毒,经常开窗通风透气。

室内的湿度,湿度一定要合适。

3)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最好用凉水洗脸,或洗冷水浴,出门时遇到冷空气可以用手在脸部做一下按摩,这样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抵抗力。

4)要戒烟,抽烟出能降低上呼吸道的抵抗能力,容易引起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

5)对于老幼体弱者,在秋冬季节换季的时候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和抗病毒的药物,这样可以改善其抵抗力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感冒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众场合出入,隔离传染源有助于避免传染。

工作学习紧张的成年人和学生,应注意在工作和生活学习方面要有节制,避免过度劳累,睡眠充足,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感冒最好的方法。

6)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多喝水,大量的水可以将病毒从体内冲走,对预防感冒也有很好效果。

【参考文献】1 周自永,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2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97-98.2 张阳德,张宪安.全科医生处方手册.第2版.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98.3 张自宽.中国乡村医药.2006,12(12):100-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