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强化训练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谪.守(zhé) 伛偻.(lǚ) 投箸.(zhù) 成吉思汗.(hán) B.汲.取(jí) 坍.塌(tān) 箴.言(zhēng)抽丝剥.茧(bō)C.妖娆.(ráo) 娉.婷(pīng) 拮据.(jù)红装素裹.(guǒ) D.恣.睢(zì)折.本(shé) 惘.然(wáng) 矫揉造作(jiǎo)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侏儒窒息深恶痛极锲而不舍B.叮嘱濡养自惭形秽神采奕奕C.萧索镌刻形消骨立日薄西山D.禁锢恣雎惟妙惟肖翻来复去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靠的是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的。
B.阳光明媚、四季花香的攀枝花,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C.“世界园艺博览会”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每天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D.我省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5、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句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申请车牌摇号。
”这句话的主干是“手机申请摇号”。
C.关联词考察:“即使……但”(原题未全)。
D.《史记》中“世家”是用来记述平民的,陈涉出身农民,所以记录在世家中。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造成这一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白鹿原》对待非情节因未的策略与《静静的顿河》有所不同。
②这与《静静的顿河》译成汉语的一百五十万字相比,就像一着律讨与一首排律相比一样。
③《白鹿原》是一部浓缩度极高的长篇作品。
④陈忠实立意要将《白鹿原》写得简短一些,他重显示轻宣抒,重叙述轻描写,重省笔轻渲染。
⑥它包含了悠广时空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看众多的人物形象,而篇幅却不算长,接近五十万字。
A.④③⑤②①B.④②①⑤③C.③④⑤②①D.③⑤②①④7、古诗文默写。
(1)出岭谁同出?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2)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3)________________,水萦纡。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官船来往乱如麻,________________。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5)《曹刿论战》中写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地苦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岳阳楼记》)(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③乎!”文子曰:“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注释)①相:辅助。
②爱:吝啬。
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春和景.明景:_________________ (2)长烟一.空一:_______________(3)古仁人..之心仁人:______________ (4)食粗衣.恶衣: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2)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3.(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旷达的胸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4.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享福与吃苦①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支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
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伙夫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
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
”清朝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
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
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
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
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
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
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
”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选文有删改)1.请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3.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2、娘邵火焰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
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
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
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
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
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
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
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
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
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
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
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
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
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
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
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
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
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
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
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
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
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
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
”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
”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孙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
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
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