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
总蒽
7.配伍和禁忌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七情配伍
相须 石膏:退热快,弱而短暂 用 知母:退热慢,强而持久 久
快且作 强而持
相使: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附子配甘草; 相杀:巴豆配绿豆; 相恶: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
品种
品种繁多,容易混淆,这是最主要原因。
同名异种
金钱草 来源于多种不同科属的植 物,文献记载其品种有9科14种。
江西金钱草利尿作用明显,但无利胆作用;四 川金钱草利胆作用显著,但无利尿作用;而广 东金钱草却既有利胆又有利尿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药名源于一种药材及一 个药名来源多种药材的比例大约是3:1,即临床 常用的四百多种药材中,有1/4是复杂品种。
芍药
芍药苷具有镇静、解痉、抗 炎、抗应激性溃疡、扩张冠状动 脉、对抗急性心肌缺血以及抑制 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效,临 床上己试用于治疗冠心病。
白芍历来以亳、杭、川为道地, 亳芍主产于安徽亳县、涡阳,杭 芍主产于浙江建德、临安,川芍
三、采收季节
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茯苓全年刨,九月中旬采菊花, 十月上山采连翘
三颗针(小檗碱) 不避光:降低54.1%
避光: 降低39.83%
五、炮制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乌头:双酯型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单酯型次乌头碱(LD50=5.8mg/kg)
氨基醇类乌头碱(1/200-1/4000)
麻沸散
2、增强疗效
元胡 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杜仲 含杜仲胶多,生杜仲煎出 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则胶 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降低血 压较生杜仲煎剂强。
0 ED50
含量
正品 杂品
关木通的肾毒性问题
历代本草记载的木通品种 比较混乱,常见的有木通科、 毛茛科和马兜铃科植物,成分 差异很大,其中马兜铃科关木 通所含马兜铃酸有肾毒性,用 量过大可导致急性肾衰。
品种
《本草纲目》“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 说明不同品种的药物其功效、药理作用
和 毒性都有差异。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及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 盾之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 研究。
配伍其他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夏、 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芫花:可引起多种动物流产;
第二节 机体因素
6.制剂及煎煮方法
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不效, 全在于此
中药常用煎煮特色: 龙骨、牡蛎先煎久煎, 砂仁、豆蔻后下, 马钱子不入煎剂。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 促进肠蠕 动,行气
抗休克
针剂 升高血压,
大承气汤: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 的溶出量
经典法—滤液中后下 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 (大黄酸少14%
⒈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精神状态和体质等。 ⒉病理因素: 如桂枝汤,对高温动物有解热降温作用,对低 温动物可升高体温。 ⒊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大黄和番泻叶的主要泻下成分: 番泻苷A、B→ →大黄酸蒽酮(泻下作用)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卫生宝鉴》“时不可违”。 如乌头碱,其毒性在午时最高,死亡率达 66%,戊时(20:00)最低,死亡率为13%。 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及体内药酶代谢系 统有关,而药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变化。
由于品种混淆,其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差异, 导致中药的质量不稳定,药理、毒理作用存在较 大差异。
大黄(正品及杂品)
例如:大黄的致泻作用 (结合型蒽苷):
4000
正品大黄: ED50约为 3500
3000
400mg/kg,
2500
掌叶、唐古特
2000 1500
非正品大黄:ED50约为
1000 500
4000mg/kg。
实验用药要经签定、一次购买。Fra bibliotek二、产地
产地不同对品质影响巨大
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差异 特别是土壤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内在成分不同 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理作用。
《新修本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道地药材”
(四川贝母,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西藏红 花, 山西黄芪……)
同一味中药产地不同,其功效就有差异。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及朽木不殊”
人参 多糖:5月份采20% 11月采购75%
皂甙:1月采7%
8月采22.6%
青蒿 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达6% 。
开花后含 量下降
(根、茎叶、花、果实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选择 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四、贮存条件
发霉、虫蛀、发芽等都会影响有效成分 (日照、温度、湿度)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2.掌握药物和机体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对中药 药理作用的影响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药物方面的因素: 2.机体方面的因素: 3.环境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方面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主要含泻下作用的结 合型蒽苷,经炮制成熟大黄之 后,结合型蒽苷减少,而抗菌 成分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 生大黄泻下作用强,而熟大黄 则抗菌作用增强,泻下作用减
4、利于保持药效稳定:
苦杏仁
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苦杏仁 苷具有不稳定性,在贮存过程 中因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 响,易被苦杏仁酶分解,使其 含量降低,适当的炮制方法既 能减少苦杏仁苷在炮制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