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

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

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

《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

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
半年上映的国产片在进口大片的夹缝下几乎全军覆没。

尤其是4月份,《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飞越老人院》等片“抱团作战”对抗好莱坞的两艘大船《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正当人们感叹中生代导演为中国电影带来新希望的时候,票房落差却又提醒我们惨痛的现实。

中国电影产量虽高,但是有好口碑受大家追捧的有少之又少。

电影越来越追求眼球刺激,商业化很多电影都不知所云。

很少有人能像王家卫导演那样10年磨一剑了。

恰巧王家卫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如挑战传统、权威;去中心、同一性、整体性;平面化;非连续性;不确定性;边缘化;零散化;拼贴化”等。

再来看音乐领域,不可否认的是内地原创音乐已经跌倒了低谷。

华语乐坛巨星影响力的衰退,演唱会的频繁举行,优秀作品和创作的医乏,音乐网站和网络发行的兴起,民谣的传播和方言演唱歌手的走红等都说明音乐没有主流。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内地音乐一直受到港台、欧美、日韩音乐的冲击,再加上音乐的数字化也不断地冲击着唱片行业。

不仅如此,如今,整个华语音乐歌手也出现断层。

这反映出原创音乐得不到保护,非法下载给音乐公司毁灭性的打击。

还有我们的音乐产业本身不够完整。

风靡亚洲的日韩音乐,日本的正版唱片销量位居世界前列而韩国则有完善的歌手培养机制。

这从跟本上保护了音乐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教育领域方面,正值高考季,全社会积极配合它,似乎各行业都要为其让路。

高考被认为是学生的终极目标。

然而从数据表明,近年来高考的人数不升反降。

此外,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很强的自主品牌,创新产业能力底下。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完人”。

高考好像成为了检验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育改革已经有十余年,但是效果仍不明显。

前几年的减负和教材返璞也都不了了之。

原因有很多,我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高考而实施的。

高考原本作为其检验学生学习水品的手段然而却被误解为终极目标。

就如我刚才所说,高考检验的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就,其他的如一个人的道德品德是没有办法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表现出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出科学技术的竞争。

然而在高考这座大山之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具有单一能力的复制品。

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冲突。

其实,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教育已经走到了瓶颈,但是还
走不出这个怪圈。

解释为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下,高考是最公平的也是最合适的选择。

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短板即批判现代阶段的观点,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

不管怎样,用后现代主义思维来解读如今的电影、音乐、教育等都体现为一种与传统的道德文明和理想追求完全相反的精神,并形成自身一套独有的价值模式。

体现到文化艺术上,后现代主义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平面化,即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取消了深度。

二是历史意识的消失,这就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把自身置于与传统、连续性等的告别之中,从而使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

这种断裂,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性”的时间观,只考虑纯粹的、孤立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观念已经消失。

三是主体的消失,它表明人已经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

在这种状态下,世界已经不是人和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没有了情感,也没有任何热情需要表现。

四是对象距离感的消失,这意味着艺术超越于对象而具有的独立自足性已经丧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这种距离感消失的原因在于“复制”,在机械复制中,原作的“韵味”已经消失。

简单地说,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媚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娱乐性、流行性、商业性等特征。

大众文化虽然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有很大市场。

詹姆逊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己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领域,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商业化的逻辑己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己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商品化进入文化领域意味着艺术作品成为商品、消费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詹姆逊指出当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就是标志着艺术作品被大规模地复制和生产,艺术作品从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圈层”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詹姆逊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反映后现代社会文化产业扩张、文化大众化、文化商品化这一新事实,所以,文化彻底“大众化”,不再
分文化与生活,而使文化彻底“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也存在着危机。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大国。

这话乍一听不错,可是也反映出国人不爱思考和随波逐流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化无孔不入,它强迫人们过一种平面化的生活,抹杀人的思维。

使人们无限地去追求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整天局限于各种低级欲望的满足感之中。

例如,中国的奢侈品销售很多时候居于世界前列,甚至在节假日的时候位于世界第一。

人们趋之若鹜你的追逐着奢侈品,他们的理念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再看国内的奢侈品品牌却仅局限在传统的那几个领域,例如,翡翠、茶叶等。

詹姆逊警告说,贪图欲望满足的人们不知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具有的平面性、大众性、消费性特点,使个人的独立意志在这种文化面前节节败退,人们的无意识领域对资本主义的防线溃不成军,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和叛逆性极度缺乏。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正是对现代主义文化理念的反思与批判。

我们不能拒绝引入后现代文化,尽管它是一种边缘文化。

因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并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席卷全球,对中国有很强大的渗透力。

对此,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文化本土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应当融入在文化产品之中,同时,文化产业体系也应当逐步完善。

文化走出去了,也就意味着中国这样一个古老大国的崛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