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
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

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

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玻璃棒、玻璃片、饮料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

(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
二、猜想假设
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
- 1 -
哪些成分?(板书:水、空气)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

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三、验证猜想
1.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
将一个土块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

观察发现: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2.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用手捻一捻土壤,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颗粒。

3.探究讨论: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可引导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然后分组汇报)
*我们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

*我们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

*我们把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

)*将装有土壤的罐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冒出热气,用玻璃片置于罐口上方。

(玻璃片上会聚起小水珠)
四、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
板书: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 2 -
质等多种物质。

总结:土壤的成分很复杂,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够为动植物提供养分和生存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教学反思】
本课实验比较多,为保证观察质量,培养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和交流的能力,学生主要完成对土壤颗粒的观察,包括“观察新鲜土壤”和“观察干燥土壤”,“土壤分层沉积”则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引领学生结合颗粒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课前做好的沉积实验展示给学生看,弥补当场不能明显看到实验结果的缺陷。

因为水和空气的实验比较简单,是培养学生将猜测、发现与结论建立一致性的好机会,所以本课将证据与结论的解释训练主要放在这里进行实施。

【总结点评】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渗透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根据以往经验,合理猜想土壤的成分、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方法技能的多样性,让学生有机会利用多种器官多角度地参与观察、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本课对土壤颗粒“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概念的建立,稍显薄弱,在观察、比较、想象中才能建立正确的表象。

借助具体的数字,比较颗粒直径的大小,
- 1 -
可以更好地建立不同颗粒大小的表象。

- 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