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课题汇报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徐武友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强调要有好
心境,要爱好,要快乐。
近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被人声讨批判。
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情绪越来越低。
学生厌学是当今中小学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小学中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
厌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所以,在进行个人课题研究时,结合班级的情况,我选择了学生厌学的研究。
一、对厌学的理解与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学生的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厌学已成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
因此,我对我班的学生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一般不愿做作业。
2、经常迟到,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二、厌学原因
针对厌学的具体表现,我分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总体可以分为自身因素
和外在因素这两类。
(一)学生厌学内在的因素有四个方面;
(1)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2)学生学习目标不足或不明确
(3)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4)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二)学生厌学的三大外部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家长不是十分了解教育规律,却常常充当了老师的角色,插手教育教学的工作,种种负面影响造成厌学的产生。
(2)学校因素
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等。
(3)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
三、厌学辅导方法(对策)
根据学生厌学的原因,结合资料的查阅和班级的实际,以及我的认识与经验,我做了以下尝试,就是做到两个转变:
(一)教师的转变:
1、及时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及时了解。
还对学生进行谈心,访谈时互相信任,平等合作,这时决不把自己当作一名教师,而是一名心理辅导员。
我们的英语教师连续一周对一位厌学学生进行家访,我也曾一学期家访这位学生四次。
2、采取务实的态度。
如果学生确实没学好,又具备学习潜力,不批评,不责怪,耐心劝导,细心引导,爱心教导。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及时教育,让他活在自己当下,注重看他的明天。
3、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防止学生在某些学科上厌学,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查找其原因,寻找出路,让其及早回头。
4、善待差生。
差生也有自尊心,我们要保护他们,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儿。
错了给他们纠正,对了给他们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时间关系,一些个案研究不再赘述。
(二)家长的转变:
我充分利用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对家长进行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
1、引导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
2、引导他们帮助孩子树立必胜的信心
3、引导他们帮助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四、我的实践
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直以来,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与实验,努力化解学生的厌学心理。
(一)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我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不当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现在我班的家长大多养成一种平和、冷静、民主的家教风。
(二)减轻学业负担,舒解学生压力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我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
因此,我经常有意识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习动力。
我告诉学生学习不怕输在起跑线上,但决不能输在终点线上。
我们不时要给自己一个终点,奋力奔向这个终点。
积累的终点胜利多了,才是胜利者,人生有无数个小终点。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艺术班,育才的学习,以及我校的七个节日的活动。
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一直以来我极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4、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
在教育方式上,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心理教育晨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
另外,还通过在班级建立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抗挫的心理服务。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我班的学生轻度以上厌学学生三年级初时比较多,一学期下来,除了两个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不积极学习,其余心态平和,学习目的明确,正在努力前进积极进取中。
心理学认为,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和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世界和事情的看法。
学生只要对学习怀着积极的心态,进取的精神,即使是屡败屡战,即使是成绩还不理想,假以时日,他们前进的道路终究
是光明的。
认为我们目前要做的:一、减少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自学能力需要有个培养适应的过程;二、多把目光投向所谓的“后进生”,不要光让优生搞“表演”;三、对于不参与的学生要有有效的惩罚、激励机制,让他们逐渐参与进来,慢慢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其学习兴趣。
二
.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要求: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
问题用课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刻在学案上,接着同学用6-15分钟的时间看课本。
在这些过程中,可
能还要在黑板上出几个准备板演的练习。
看完书,或者先让同学进行板演,或者先解决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