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冯谖客孟尝君》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高二语文《冯谖客孟尝君》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冯谖客孟尝君》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战国策》是辑录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左传》以“记事”为主),也称《国策》、《短长》、《事语》、《长书》等。

西汉末文献学家刘向编纂。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记春秋末至秦,凡245年史事。

《战国策》不但是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也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养士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孟尝君,田文,字孟,封于尝邑,号孟尝君。

(赵)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封于平原县,号平原君。

(魏)信陵君,魏无忌,魏安王之弟,号信陵君。

(楚)春申君,黄歇,号春申君。

(二)课文分析《冯谖客孟尝君》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地位的故事。

二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

为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的“凿三窟,方可高枕为乐”之计,这“三窟”就是:焚券市义,收买人心;结交梁国,提高声望;立宗庙于薛(孟尝君的封地),巩固在齐国的地位。

这一计策也就是成语“狡兔三窟”的出处。

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说明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于是冯谖不复歌”。

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客的情形。

冯谖由于“贫乏不能自存”,请求为孟尝君门客。

虽然他自表“无能”、“无好”,但又对待遇低于别的门客而多次提出高标准要求。

因他自信其才干、智慧高于别的门客。

第二部分,从“后孟尝君出记”到“君姑高枕为乐矣”。

写冯谖为孟尝君凿三窟的情形,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中心部分,一共写了三件事。

首先是冯谖为孟尝君收债而焚券,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人心,这在孟尝君解职归薛时已得到验证。

这是第一窟。

其次是帮助恢复孟尝君在齐国的相位。

冯谖在孟尝君解职后,利用魏、齐之间的矛盾,使齐王请孟尝君回国任职。

这是第二窟。

最后是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

薛地是孟尝君的封地,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让孟尝君在即将复职时请齐王在薛地建立宗庙。

孟尝君和齐王同宗,宗庙在当时是国家的象征,所以齐王不可能废掉宗庙,而且在薛地受到外来威胁时还会派兵保护,这样就意味着孟尝君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

这是第三窟。

通过这三件事的叙述,冯谖的魄力、才干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概括了冯谖在孟尝君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作者对冯谖的评价。

本文主要写冯谖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能力训练检测1.下列加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xuān) 喜好(hào) 有顷(qīng) 供给(gěi)B.长铗(jiá) 会计(huì) 签署(shǔ) 作崇(chǒng)C.愚钝(yú) 装载(zài) 债券(quàn) 马厩(jiù)D.拊掌(fǔ) 商贾(jiǎ) 赍粮(jī) 谄谀(xiàn)2.下列各句加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食之,比门下之客食:给……吃,喂养B.过其友曰过:路过C.乘其车,揭其剑揭:举起D.何市而反市:买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B.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C.黄金千斤,文车二驷D.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4.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孟尝君客我B.孟尝君怪其疾也C.衣冠而见之D.不拊爱子其民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卫太子为江充所败A.文倦于事,愦于忧B.百乘,显使也C.客何好D.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陈留董宣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

召宣,欲棰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⑤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

(《后汉书·董宣传》)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

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6.“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强使顿之”的“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shù qiáng B.shǔ qiáng C.shù qiǎng D.shǔ qiǎng7.对下列四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纵奴杀人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

C.强使顿之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悉:全,都。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因匿主家 (2)驻车叩马因格杀之宣叩头曰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也不同。

9.与“而纵奴杀人”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乞一言而死B.而翁长铨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10.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何以治天下B.即以头击楹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11.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藏亡匿死(2)强项令出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12.“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B.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C.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D.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1.C.解析:A.有顷qǐng 供给jǐ B.会计kuài 作祟suì D.商贾gǔ谄谀chǎn。

2.B.解析:过:拜访。

3.C.解析:A.责通债B.说通悦D.祥通详。

4.C.解析:衣,名作动,穿衣服。

其他各项均为意动用法。

5.A.解析:例句与A都是被动句 B.判断句 C.宾语前置句 D.定语后置句。

6.D.解析:数:列举,故读shǔ。

强:强迫,故读qiǎng。

7.B.解析:谢:道歉。

8.C .解析:两个“因”是“于是”;第一个“叩”通“扣”,是“拉住”之义;第二个“叩”是“磕头”。

9.C.解析:题干的“而”表转折,“可是”。

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就”。

第二个“而”是代词“你的”。

D项“而”表结果“因而”。

10.D.解析:题干“以”是介词“把”。

A项“以”是介词“用”。

B项“以”是介词“用”。

C项“以”是表目的连词“来”。

11.A.解析:亡:逃跑。

强项:坚强不低头。

12.C.解析:威:威力。

令:县令。

13.D.解析:公主说的话是激怒皇帝制服这个小县令。

【参考译文】陈留人董宣做洛阳县令。

湖阳公主的奴仆大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在公主家,官吏不能捉到他。

等到公主出行,让这个奴仆在车右边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停住公主的车拉住马,用刀在地上一画,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喝斥这个奴仆下车,于是打死了他。

公主立即回到宫中向皇帝诉说,皇帝大怒,叫来董宣,想要用棍棒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希望让我说一句话就死。

”皇帝说:“你想要说什么?”董宣说:“陛下您有圣明道德使国家中兴,可是放纵奴仆杀人,将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棒打,请允许能够自杀!”他立即用头撞柱子,鲜血流满脸。

皇帝命令小宦官抓住他。

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小宦官强迫使他磕头,董宣两手撑着地,终究不肯低头。

公主说:“文叔你当百姓时,敢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到你家来查。

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不能跟百姓一样!”于是下令:“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吧!”皇帝赐给董宣三十万钱,董宣全把钱给了各位官吏。

从此董宣能够打击豪强不法之人,京师没有人不震惧。

作文推荐一个皇上两个臣高二(10) 张可欣题记:一个皇上,两个大臣,一个总睡觉,两个爱吵架。

奇奇怪怪,恍恍惚惚。

这是真实的情况,却又是杜撰的故事。

文章能让你开怀大笑,过后还是有些许心酸。

让我形容,是啼笑皆非;诸位愿哭愿笑,悉听君便。

又是一个秋天,花园里的花早已收起了绝色的容颜,垂着脑袋,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大雁们一拨又一拨的向南飞去,如今已不剩下什么了。

元帝端坐在宝座上,打着呵欠,耳畔充斥着激烈的争吵声。

而这争论的主题,一件天大的事——一片瓦从库房的屋顶上落下来了,到底要不要将它补上。

一个白胡子,戴老花镜的大臣,手持一本《非欧几何》,振振有词的坚持要补上。

因为若是少了一片,正中比例便不平衡了,透风怎么办?漏雨怎么办?别的瓦也学他掉下来怎么办?砸到蚂蚁怎么办?砸到老鼠怎么办?砸到乌鸦又怎么办?还有无数个怎么办!而另一个年轻的,则主张不必理睬它。

一片瓦算什么!就是整个房顶都掉下来,又算得了什么?即使是库房塌了,也是没什么的,再盖新的也就行了。

两人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从天还未亮到日上三竿,还是没有结果。

对这司空见惯的场面,大家都已不奇怪了,但还是会不耐烦的。

睡醒一觉的元帝,肚子已咕咕叫了,但顾及两位是重臣,只能暂且忍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