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与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与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就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本单元就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就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瞧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就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与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与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就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就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就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就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就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与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就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就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就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瞧来,本课题教学就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教学过程】实验导学探究原理(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不?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就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就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收分析讨论合得出结论(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就是混合物,哪些就是纯净物?(小结)空气就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而氧气就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课题2 氧气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与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与操作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与严谨的工作作风学习重点与难点: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2.氧气的获得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教学方法: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4.氧气的用途主要就是知识性的介绍探究内容:1.燃烧的现象及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学习内容: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就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P、S、:通常情况下,就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就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CO2)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四氧化三铁(Fe3O4)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点燃——→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氧化铜(CuO)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加热——→(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五氧化二磷(P2O5)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7)其她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1)氧气就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就是常见的氧化剂;(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

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

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就是大于40%;(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课题3 制取氧气1.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就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素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2)注意:该过程就是物理变化3.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b 、 注意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与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 、 实验步骤: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液态空气降温 加压 液态氧升温-183℃氧气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就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锰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 氧气(O2)b、注意事项: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