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稳定性的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
三、稳定性的表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相反关系: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森林适量砍伐、草原合理载畜量、海洋适度捕捞、农田控制病虫害,建造防护林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池塘合理投放鱼苗、饲料;农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
五、
六、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七、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价值:①潜在价值(未知)
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例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③直接价值(除了潜在价值和间接价值以外的价值)
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科研价值、食用价值等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3、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例如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
②易地保护: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动植物繁殖中心。
建立精子库和种子库。
近年来还用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
注意:保护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利用和开发
八、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