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
C.若b≤0.2a,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 坏
D.若P种群数量增加,则在一段时间内,M、Q 种群数量均增加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之 间的联系与区别。金版教程P74。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际意义是什么?金版教程 P74。 物质和能量是否都能多级利用的问题。
高效作业P49T6秸秆经过切割即可直接作为燃料投入锅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 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恢复 力稳定性越强。与自身调节 能力有关
联系
1. 2.
相反关系 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
稳 定
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信息传递起什么作用(金版教程P81)
金版教程P8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 C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金版教程P8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的是( A )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同化作用类型及 他们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金版教 程P69。 分解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而异化 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不可称作最高 级消费者,无营养级概念。
高效作业P45T6有分析表明,落叶林中一些生 活在阔叶树上,以阔叶树叶片为食的食叶甲
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大小取决于 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抗干扰)。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 解和生物分解三个方面。完善的营养结构使 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 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负反馈调节
食物短缺
草
食草动物
过度放牧
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 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 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④未利用能量(现存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也可归为③)。
相关问题: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为什么还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 级?
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如何计算?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 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 一营养级。但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确切的比 例数总会由于各种食物链的不同、食物链内 营养级数目的不同以及食物链与食物链之间 的交织等因素而有差异。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 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 两大组成成分: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四种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D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的富集现象
在食物网中,有几个生物对同一种生物影响, 怎么分析 (1)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 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同一种生产者或不同 种的生产者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占营养级相 同。 (2)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 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捕食和 竞争。
(3)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界因素 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 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 系的生物数量下降。
实践:生物防治
实例:
正反馈
湖泊受到了污染
+结果: 死鱼等生物腐烂
使生态系统常常远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 大破坏作用。但不能说正反馈调节一定是有 害的。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 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结构上的平衡) 2.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 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 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功能上的平衡)
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 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的从无机环 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 循环过程。 循环的范围:全球性
为什么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元素?
碳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燃烧等
在缺氧环境是否也能分解落叶?
高效作业P49T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 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
燃烧秸秆是对其中能量的一次性利用。物质一般说循环
利用,但可说多级利用。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推 断(图) 哪个是生产者,消费者和 分解者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 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 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图中②过程不一定需要氧气的参与 B.该图也可以表示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 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 途径之一 D.增加图中甲的种类可使食物网变得更加 复杂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 稳态的重要条件。
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甲、乙、丙三个 生态瓶中的小鱼 有一个存活时间 最短,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甲是合理的,乙丙两个 生态瓶不合理,不合理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d突然减少,则以d为 食的e减少,以e为食的f也减少,f减少则g就 更多地以b和c为食,从而导致b和c减少。但 也可认为因为d减少,与它有竞争关系的b和 c增加。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为什么在农田中 人们要不断施肥?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 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 构与功能的协调。如氮元素和碳元素一样也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热带 雨林是不要施氮肥的,但农田中却还要不断 的施加氮肥。
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 的循环回路是错误的 细胞质基质是否属于细胞质
相关概念:摄入量等于什么 摄入量=同化量=流入某个营养级的能量吗?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
能量传递过程逐级递减的原因金版教程P73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②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摄 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 动,另一部分以热能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中。
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
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
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补充:菟丝子,猪笼草是植物,但属于消费 者(具体几级消费者没有相关概念不用分 析),蓝藻,硝化细菌等也是生产者。植食 性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生产者占第一营养级)。
氮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过程是怎么样的?
植物能够吸收硫酸盐并将S元素用于合成核 酸和蛋白质是错误的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可以认 为关于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的都是物 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如蜜蜂跳 “8”字舞等),营养信息。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 于行为信息,如果是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 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
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 知,该反应器( ) B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高效作业P50T13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
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下图所示,箭头
和字母分别表示碳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 选项正确的是( A )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
示,下面哪一个结论是错误A的( ) A.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以生物Ⅰ为食 C.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高效作业P57T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 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新陈代谢属于异养、需氧型 B.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生物 D.是食物链中最高的一个营养级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 3. 二者之间与营养结构的关
恢复力 稳定性
系,如右图所示:
生物量、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一定比苔原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强吗? (如何提高生态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 复力稳定性,综合稳 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1.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 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解决 最有效 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为什么森林能调节气候是间接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