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技术创新是培育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与引导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然而技术创新,并不单单就是研究开发出那些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高科技产品才是技术创新。
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产品的市场情况等因素,以观念创新促进管理制度创新,带动技术产品不断创新,走持续发展、持续改进的路, 才能永葆企业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嘉善豪能新材料公司的技术创新为例,来说明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关键词: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1)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1)(一) 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 (1)(三) 创新是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2)(四) 影响能力创新的因素 (2)1.R&D投入水平 (2)2.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3.国家创新政策 (3)二、企业技术创新有的缺陷 (3)(一) 国际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二)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3)1.技术对外依赖度大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3)2.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3.软环境的建设不够 (4)4.自主企业、品牌渐多,但仍显不足 (5)5.评审门槛过高 (5)6.法制、政策不够完善 (6)(三)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6)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6)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6)3.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7)三、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7)(一)如何强化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二)非核心技术创新 (8)1.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8)2.非核心技术创新与企业基本竞争战略的结合 (8)3.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 (9)(三)诱发危机意识,鼓励创新思维 (9)四、结论 (10)五、参考文献 (11)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言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认定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一种学识,就是一种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学识。
随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深入,战略、技术、资本、质量、渠道、客户、品牌、速度、创新、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等等,都曾被人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人综合起来进行定义的。
以上列举的各项都一定程度的符合这一特点。
本文主要就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质是对客户的争夺,谁能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消费者买谁的账归根结底就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一种说法就是谁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而使企业持续地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为顾客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价值的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产生的逻辑出发,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延展性。
(二)不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的格局。
大企业反应迟钝,风光不再,掌握高新技术并能对市场做出灵敏反应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虽然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是九十年代最为壮观的景象,但是每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背后就有十个失败企业的故事,这说明新经济中企业竞争更为激烈,旧有理论难以找到并解释成功和失败企业之间的差别。
由此可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以成功企业为例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观点和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三)创新是形成竞争力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表现在企业的技术优势、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
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首先创新本身可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杜拉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
“海尔”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张瑞敏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断的创新。
其次,创新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断创新则能保证企业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影响能力创新的因素1.R&D投入水平R&D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许多统计分析表明,R&D投入量与技术创新强度、规模和水平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作为技术创新前期阶段的R&D活动,其投入量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为规范化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而且具有较好的纵向和横向可比性。
因此,R&D投入量目前被作为技术创新评价最有代表性的基础参数之一,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2.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是从宏观上看某个产业技术的高低,它涉及到产业的多个方面,并且各个方面相互影响。
优良的生产设备能使企业以较小的新增投入,有效吸收和转化R&D成果或引进技术,迅速达到创新条件下的规模生产。
广泛灵活的销售网络和优良的售后服务,能为创新产出奠定市场实现的坚实基础,成为扩大企业创新社会影响的窗口,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而市场营销能力又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3.国家创新政策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影响,技术创新政策是维系和促进技术创新的保障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创新特别是基础科研项目,社会效益大大高于私人收益,私人付出的技术创新成本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得到充分的补偿,导致缺乏参与此类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或变革相应的制度加以解决。
我认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市场尚不健全,难以对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新技术产业提供足够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刺激和扶植,使之尽快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边际成本、积极创新出本国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技术创新有的缺陷(一)国际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阶段,技术创新渐趋活跃,面临新的经济增长机遇。
根据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每五六十年为一周期的规律,过去二百多年,全球经历了机器工业、蒸汽机、电气及重型机械、内燃机及其应用、信息技术等5次技术革命。
目前,仍处于以信息及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它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进入到广泛和深度应用阶段,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同时,也正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1.技术对外依赖度大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赖度已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必须从国外引进。
现在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一半以上的技术要靠引进,只有万分之三的国内企业真正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我国要达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跨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超过60%、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降到30%以下”两个硬指标。
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2.科技与经济相脱节,高新技术研究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万项,但转化成产品的不到2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恐怕不到5%。
李岚清曾说过:“我过去到过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与实验室,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他们普遍重视科研成果论文的发表或获奖,而忽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成为商品,占有市场,实现其使用价值,变成财富。
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1997年10月,我到内蒙古大学考察,了解到他们发明了一种药,专治牛皮蝇,应该说这是一项重大发明。
可巧,我随后又到当地的一家皮革制品厂考察。
我问厂领导,你们生产用的是国内的牛皮还是进口的牛皮,他们说不用国内的牛皮,全部用的是进口牛皮。
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国产的牛皮大多被牛皮蝇咬过,有的牛皮被咬得像一张网,利用率很低。
我说,专治这种牛皮蝇的药不就是你们内蒙古大学的教授发明的吗?为什么不用呢?他们却回答说,不知道。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或者国家急需的东西,虽然有了科技成果,却没有一种机制使它能够进入市场。
这样的例子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3.软环境的建设不够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
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昭如是说:“回顾“两弹一星”的研究,那时候团队精神和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
拿今天的话来说,是软环境很好。
当时,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
由于国内没有适宜科技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原本许多应在国内大有作为的科学家纷纷前往国外。
由此也派生出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着中国国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却有一些华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许多人引以为豪,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如果这些科学家在国内搞研究是无法取得如此高的成绩的。
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得奖后接受访问时表示,自己从小在美国成长,算不上是中国科学家。
他说:“我不是中国科学家。
我在美国长大,并一直在这里生活。
但我希望奖项能鼓舞中国的学生和科学家。
”4.自主企业、品牌渐多,但仍显不足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
可喜的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
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
但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同在。
义乌市袜业行业协会会长、浪莎袜业集团董事长翁荣金说,“袜业的同质化程度很高。
能否生存,区别在于有无品牌。
在同以袜业著称的诸暨大唐镇和义乌,死掉的,基本就是没品牌的作坊式小企业。
“有品牌、有销售渠道的,就有议价权,将会整合行业。
”翁举例说,浪莎集团拥有自主品牌、自主技术,并在八十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因此“当危机来临时,我们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新产品、新价格,即使生产商提价,销售商仍有利润空间”。
他举例说,浪莎今年(2008)1至7月,外贸出口达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
“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附加价值有限的单纯加工制造业将逐步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正不断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