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性研究
評鑑研究
評鑑研究是依據特定的效標來評估教育實際 的一種研究類型。這裡指的教育實際可能是 一種課程或方案,或教育成果,或一項特定 的教育過程。
描述性研究
❖ 1.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利用調查表、問卷、測驗、評量 表來了解現象的實況或問題的全貌。
❖ 2.觀察研究 觀察研究常由觀察者利用觀察量表,在行為 發生的現場進行實況的觀察。
圖/表整理
分享、溝通、討論
17
提出問題解決的可能方法 思考可能方法之可行性 實作與驗證 檢查結果與過程
分享、溝通、討論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提供片片斷斷\零零散散的文字
無法有系統地了解研究團隊從文獻探 討中建構了對探究議題的完整理解
文獻探討書寫建議
先對所有的文獻進行分工閱讀及重點摘要 團體分享文獻摘要,依據文獻分析架構(各節)進
行初步分類(部分文獻可運用在不同章節) 將各節可用文獻彙集後,再度分析文獻內容,思
考這些文獻資料對本文研究目的與問題的意 義,決定各節文獻可歸納出哪些重點? 將各節重點寫成一小段引言,再以統整的方式, 進行各分段的書寫,每一段落各有自己的重點.
行動性研究是以行動為取向的研究,關心的 是行動的順利推動,以收到工作的效果,而 不在證實假設,形成新的理論或學說。
文獻分析.探討與撰述
❖ 1.概覽平常所建立的文獻資料。 ❖ 2.草擬大綱。 ❖ 3.依綱目整理閱讀資料。 ❖ 4.分析、整理。 ❖ 5.依體例合理撰述。
文獻探討常見問題
大量摘錄\引用文字的剪輯與拼湊
研究設計之目的
經過文獻探討後
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
規劃設計如何順利透過有系統地探究過 程,達到研究目的,解決研究問題.
觀察:善用感官(口\手\眼\耳...) 測量:工具(問卷\訪談題綱\檢核表…)
記錄:圖像、符號(照片\錄音...)
分享、溝通、討論
16
歸類與分類 比較與找關係 排序、重複型式
研究的類別
❖ 一、依研究的方法論來區分 依一般的方法論(general methodology) 可以區分為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
❖ 二、依研究的功能(functions)區分
依研究的功能可以區分其為三種類型: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應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與評鑑研究 (evaluation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
❖ 3.發展研究 發展研究主要在調查依時間的變化或歲月的增長, 教育事實或學習者表現的變化與成長是否呈現一 定的變化順序(sequences)與類型 (patterns),所以發展研究是對某一個體或群 體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
❖ 4.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在探討教育情境中各種變項之相互關係, 確定某一變項(variable)或某一組若干變項之 變異情形(variation)與另一變項或另一組若干 變項之間的變異情形,兩種變異情形是否形成一 定的符應關係(correspondence)及其程度如何。
因果性研究
因果性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驗證兩個變項之 間的因果關係。研究者通常依學理大膽提出 某一項假設,認為某一變項的變化是為引出 或導致另一變項變化的決定因素。
回溯性研究
❖ 1.事後回溯研究
事後回溯研究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形成現在的結果 做研究。由現在的結果自變 項。 ❖ 2.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在客觀地與正確地重建過去事實,有時候 也在驗證一種研究假設。歷史研究可以看成是一種 人文學科的研究,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科學的研究。
詮釋性研究
任何研究都有解釋的功能,想要探討事象的 意義,所以都會用到解釋。常用的方法有: (1)參與觀察;(2)深度訪談;(3)批判分析;(4) 內容分析。
行動性研究
三、依研究的設計區分
(一)描述性研究 (二)因果性研究 (三)回溯性研究 (四)詮釋性研究 (五)行動性研究
應用研究
應用研究旨在研究知識以求實際應用,故應 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不同。應用研究是任務取 向(mission-oriented)的研究,應用研究的 目的在考驗科學理論在特定領域的可用性 (usefulness);決定在某一實際工作領域 內各種變因的徵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