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优秀课件
作业:1.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2.画一画自己心
目中的秋天。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梧桐树。 使客人产生了思 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 杜牧
)代诗人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唐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 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 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宋]苏轼
qínɡ
荷尽已无擎雨盖,
cán
状元成才路
ào
状元成才路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jūn jú
最是橙黄橘绿时。
chénɡ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举,向上托
擎雨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荷花凋谢,连那高 擎的荷叶也枯萎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
夜 书 所 见 宋 叶 绍 翁 [ ]
晚上写。书,写。
作家名片:叶绍翁,字嗣 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tiǎo cù lí
shào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孤寂、悲伤、荒凉、萧 条、死气沉沉……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凋谢了,只剩下花枝还在傲霜斗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一年好景君须记,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最是橙黄橘绿时。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你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桃红柳绿 风清月朗
梧桐叶落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能给我们模
仿一下?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
悲凄
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处异乡。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
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
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
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
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 什么呢?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比一比,再组词。
诗( 古诗 )
持( 支持 )
首( 首先)
自( 自己 )ຫໍສະໝຸດ 于( 等于 )子( 儿子 )
2.读古诗,完成填空。 (1)《赠刘景文》写的是( 秋 )季的景 色,从( 荷尽 )、( 菊残 )可以看出来。
(2)《山行》的作者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在苏轼的举荐和鼓励下,刘景文终于崭露 头角,后来收到了王安石的上市,做了官,有了 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状元成才路
一年好景君须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最是橙黄橘绿时。
状元成才路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 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一年中最美好 的风景你要记住, 恰恰是在那橙黄橘 绿的秋末时节!
赠刘景文
菊残犹有傲霜枝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 一年好景君须记, 果实累累…… 最是橙黄橘绿时。
孤寂、悲伤、荒凉、萧 荷尽已无擎雨盖, 条、死气沉沉…… 宋 苏轼
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 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 苏轼就邀请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聊天 一边喝酒,苏轼很想帮助刘景文树立信心。
赠送 刘邦
赠言
赠别
刘秀
刘备
赠 刘 景 文
[ ]
宋 苏 轼
赠刘景文
[宋]苏轼
qínɡ cán
状元成才路
擎天柱 擎托 擎举 残败 残破 残缺
荷尽已无擎雨盖, 骄傲 傲霜斗雪
菊残犹有傲霜枝。 君子 君王 国君
状元成才路
ào
一年好景君须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jūn jú
最是橙黄橘绿时。
chénɡ
赠刘景文
料想,猜想。 蟋蟀,俗称蛐蛐。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游在
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 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 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 朋友的声音容颜……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然而生。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