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5年4考
)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助学巧记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
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
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图中的④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3)吞噬细胞能参与第几道防线?
提示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1.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而不是淋巴细胞。
2.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
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名称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T细胞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
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考点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5年11考)
1.体液免疫
(1)
(2)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1)发生二次免疫时,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这些抗体是否由“记忆细胞”所产生?
提示记忆细胞不产生抗体。
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相关细胞或物质,请依次说出下列a~e的名称。
提示a—吞噬细胞b—浆细胞c—抗体d—靶细胞e—效应T细胞
2.细胞免疫
3.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抗原和抗体的比较和判断
概念物质特性制品应用实例抗
原
能使机体发生
特异性免疫反
应的物质
蛋白质、多糖等
异物性、大分
子性、特异性
疫苗
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
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
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细菌、病
毒、花粉、
癌细胞等
抗
体
机体受抗原刺
激后产生的,能
与该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
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球蛋白主要分
布于血清中,也
分布于组织液
和外分泌液中
(如乳汁)
专一性(即特
异性)
各种血
清
给人注射含有抗体的血
清快速获得相应的免疫
力
抗毒素、
凝集素等
2.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与功能
来源功能
溶菌酶
唾液与泪液中(腺体细胞) 第一道防线,杀菌
体液中(组织细胞) 第二道防线,杀菌
抗体浆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
淋巴因子T细胞、效应T细胞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只有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才会迅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同时也产生许多记忆细胞),
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
(2)二次免疫不仅适用于体液免疫,也适用于“细胞免疫”。
(3)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
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
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
(4)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
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考点三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5年9考)
1.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知识延伸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区别:①发生时间不同: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
生。
②抗体分布不同: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2.艾滋病
(1)发病机理
HIV――→
侵入
T细胞――→
逆转录
DNA――→
整合
人染色体DNA上――→
复制、转录、翻译
合成、装配病毒颗粒―→T细胞裂解→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
能
(2)致死原因: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由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
(3)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4)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动表达式为:
,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T淋巴细胞的核糖体。
3.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提示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
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提示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3)方法②往往要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为什么?
提示通过多次注射抗原类物质(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数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1.界定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2.探究胸腺的免疫功能的方法归纳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对识别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抗原及不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分辨不清
点拨①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③不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易错点2混淆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凝集原、凝集素
点拨类毒素、外毒素、凝集原均属“抗原”,抗毒素、凝集素均属“抗体”。
易错点3对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两个生理过程界定不清点拨①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②区别:
比较内容过敏反应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
反应时机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血液中某些
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形成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易错点4不明确疫苗与“抗原”的关系及疫苗的功能
点拨(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起抗原作用,进入体内主要是诱导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
抗体存留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发挥免疫作用,记忆细胞存留时间长,保留了对相应抗原的长期免疫能力。
易错点5不能正确区分过敏原与抗原
点拨抗原一定是大分子,不一定是外源物质,并且不存在个体差异;而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一定是外源物质,存在个体差异。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晨读必背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
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组成。
2.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
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3.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
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
形成记忆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