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3、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政治: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2)经济:“实业救国”的探索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高考链接:选择题:1、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A、弥补财政赤字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D、复辟帝制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选择能力。
题干的“为了”就是目的,题眼所列类似目的;经辨析可知:A、B、D三项是其目的之一;A、B是袁世凯的近期目的,D是袁世凯的最终目的,C是“镇压国民党”才是袁世凯当时借款的主要目的。
C为正确答案。
2、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A、对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表示异议B、对清政府专制统治辩护C、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反对黎元洪继任总统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915年底,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对,原来支持袁世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这时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
故选择C。
3、“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利权力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判断辨析选择能力。
题干强调“根本反映”,题项列出反映的内容;经辨析可知:A、B、C三项是表面现象,D是“美日之争”是根本反映。
故D为正确答案。
4、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逆向思维的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表述”,题项所列出类似表述;经分析:A、B、C表述正确,D表述不正确,护国运功虽然没有推翻北洋政权,完成民主政治的目的,但毕竟推翻袁世凯的帝制,还有一点成功之意义,所以三次运动就其最终结果而都失败了就不完全对了。
故正确答案为D。
5、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C、解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选择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功绩”,题项所列类似功绩。
经辨析:A“确立了”只能是“宣传了”,C只能是在五四运动中为主,B、D相比,D更符合题干“主要功绩”之意,是正确答案。
6、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表示,正确的是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与上题同样的知识点。
本题意在考查判断辨析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叙述正确”,题项列出四项叙述,经分析:A、B、D三项叙述不正确,可以排除。
C符合题干叙述之意,是正确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1919—1937年)本部分内容涉及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等内容,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领导是无产阶级,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2)经过:a、5月4日至6月3日,运动中心:北京;主力是:学生b、6月3日以后,运动中心: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3)结局:a、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b、免去三个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4)意义: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之所以能在会上提出三项正义主张,这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民族自主和独立意识增强的反映,也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民掀起的反帝爱国斗争的延续,尤其是自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的表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1、条件:(1)阶级基础(2)思想基础(3)组织条件(4)干部条件2、成立: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a、有了新的领导力量;b、有了新的指导思想c、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即,依靠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特别注意农民革命的大发动,从而使革命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d、有了新的前途:即走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B、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笫一次高潮(1922年1月----1923年2月)1、制定革命纲领:中共二大(1922年7月)2、组建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3、杰出代表: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罢工c、开滦煤矿罢工;d、京汉铁路罢工4、特点:京汉铁路大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的政治舞台C、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1、条件:(1)孙中山革命观念的转变a、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19年)b、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2年)c、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923年1月1日)d、发表《孙越宣言》(2)中共“三大”召开(1923年6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党内合作”D、国民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时期 1924年---1927年)1、“五卅”运动(1)背景:a、北京政变(1924年)b、孙中山逝世(1925年5月)(2)导火线:“五卅”惨案(3)经过:a、上海市“三罢”运动b、上海市总工会成立c、省港工人大罢工2、北伐战争(1)背景:a、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b、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1925年7月)(2)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3)经过:a、国民革命军10万人出师(1926年7月)b、北伐主战场在两湖c、叶挺独立团力克数城,赢得“铁军”称号d、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说明革命的向前发展)e、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3、国民革命的失败:(1)廖仲凯被暗杀(1925年8月)(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3)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1)主观:a、中共没有掌握统一战线中的实际领导权和必要的武装力量b、在国民党右派疯狂进攻面前,陈独秀奉行右倾妥协主义路线,没有坚持原则,没有进行坚决的斗争(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过于强大三、十年内战时期的中国A、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实践:(1)“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八七会议(1927年于武汉纠正了陈独秀右倾妥协主义错误路线。
但是,“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掌握了党中央的实(3)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建立了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广州起义(1927年)(5)朱毛井冈会师(1928年4月)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土地革命运动也在各根据地蓬勃地展开2、理论:(1)原则: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依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B、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四次反“围剿”1、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31年11月7日于瑞金2、红军四次反“围剿”(1)时间:1930年----1933年(2)策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歼敌C、红军长征1、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失利2、经过:(1)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1934年10月)(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3)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1936年10月)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背景:(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a、“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三省b、“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c、热河战役占领我长城一线d、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e、策动华北事(2)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a、东北东北抗日联军b、上海蔡廷锴、蒋光鼐率19路军奋起抵抗c、华北“一二·九”运动(3)国民党蒋介石的态度----攘外必先安内a、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b、制造“七君子事件”c、逼迫张学良“弃东北、剿中共”(4)中共策略-----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b、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2日)3、形成过程:(1)提出阶段:《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2)初步形成阶段: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3)正式形成阶段:七七事变后提交国共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发布自卫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