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判断题:1. 化学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化学教材及教法的重要学科,也叫化学教学。
(×)2. 化学教科书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制。
(×)3. 化学课程目标突出强调对学生“双基”的培养。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6.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7. 化学课程标准采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模式。
(×)8. 化学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质性评价,逐渐淡化量化评价。
(×)9.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10. 化学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就是教学中学生要按教师的安排和意图进行学习。
(×)11.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
(×)12. 化学教学论是随着化学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的。
(×)13、“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的同义语。
(×)14、化学课程就是指课程标准与教材。
(×)15、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关于科学概念的知识。
(×)16、教材栏目的设置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17、化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知识技能目标。
(×)18、科学探究的活动内容就是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19、教学情境是指“教学的情感环境”。
(×)20、转变学习方式就是重视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
(×)2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22. 国际上调查公民科学素养主要考察对三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3. 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25. 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6. 化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化学学习方式。
(×)27. 21世纪初化学新教材的内容特别体现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
(√)28. 从科学教育的功能考察,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和方法。
(×)29.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有三方面,知识、技能和情感。
(×)30 化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31.化学问题解决就是学习与某一化学命题相关内容的知识。
(×)32. 化学教学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论述正确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第二部分简答题及答案1. 教科书的编写常映射相应的课程编制理论,我国现行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制体系体现的是哪种理论,简单分析其利弊。
答:学科中心课程编制理论。
逻辑性好,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但理论性强,学术性强,难度大,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关注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2. 从多个角度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化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殊认识过程;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统一的过程。
3. 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化学概念的两种主要学习形式及相应教学方法。
答: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有具体例;比较、归纳,分析、演绎。
4. 绘制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解释化学教学中使用知识结构关系图的重要意义。
答:画出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图,正确,且涵盖硫的重要化合物。
恰当引用相关理论(如知识结构化,建构主义,主体性发挥,遗忘规律等),且解释合理。
5. 说说化学教科书编制坚持“三序”结合的意义。
答:说出教科书编制“三序”结合原则的内涵(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在教科书编制时的有机结合)。
每个“序”简要做说明解释。
6. “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观点辨析。
答: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发现学习不一定就是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如果是盲目的试误式发现学习,就有可能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如果教师教授得法,也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判断一种学生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学习,关键在于新学知识是否与已有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既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7. 即将实施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及如此设置的意义。
答案要点:(1)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设置,分必修、选修两类,必修包括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选修模块不能说出具体名称也可)(2)意义:从体现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主体性、体验性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8. 简述观察能力的结构特征。
答:选择力、程序力、敏感力、准确力,每一要素适当加以展开说明。
9.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化学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有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答:2个必修模块:化学1(2学分,36课时);化学2(2学分,36课时);6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均为2学分,36课时)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学生在学完必修课时化学1和化学2后,至少要在6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选修课程则在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功能有所侧重。
设置了模块内容的体系有所不同,有的着力反应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有的则充分体现了化学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10.pH=6.0的盐酸用水稀释100倍pH值是否会变化为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
答:PH=6.0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倍),PH不会变为8.0。
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电离程度加剧,H2O H+ + OH- 由于产生的H+将抑制溶液中[H+]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PH无限接近于7.0,而不会降到8.0。
11. 这是现行的A、B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
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答:教材A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科学性,但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可读性较差。
教材B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从抽象和复杂中摆脱出来,用图式的方法,使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12.某学生在区九年级的三次化学测验的得分均为85分,其全区化学测验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85、5;83、5;80、5。
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所进步,为什么?答:(10分)0585851=-=z 4.0583852=-=z 1580853=-=z T1 =10Z1 +50 =50 T2= 10Z2 +50 =54T3 =10Z3 + 50 =60 T3>T2>T1 ,说明学生成绩进步提高13.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对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4个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标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14.这是现行的A、B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元素化合价概念的定义。
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
答:、教材A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定义表达过份强调科学性,对于初中生的理解,太抽象。
教材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定义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科学性,又易学生理解。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请用英文和中文分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答: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16. 简述21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答:课程:化学1 化学2认识化学科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实践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7.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下:试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两者的特点。
答:A:内容体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偏重化学学科知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提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揭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评分的标准是以学生的语句含义考虑)18. 以“分子”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
答:在绘制概念图时,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的定义及其直接相关的中心内容,其次要抓住其它的性质特征,然后再抓住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物质微粒∣特征←分子构成原子∣∣保持小,运动,间隔化学性质种类改变∕﹨种类不变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上图的制作过程:“分子”这个核心概念是与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联成了概念图的中心内容。
然后,再去完善“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相关概念。
“微粒的上位概念是”物质”,“化学性质”的下位概念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此外,也不能忽略“分子”这一核心概念直接体现的性质特征:如“质量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
19.某青年教师按照本校著名化学特级教师“苯的结构和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
请你从理论上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答:可能性分析: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不熟悉,不会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应变能力差;师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