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A学习动机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D学习期待
2/10
13.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
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C )
A谈话法B演示法C讲授法D讨论法
14.在学业成功与失败归因中,内
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是( A )
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
C运气好坏D任务难易
15.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项活动
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D )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4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接受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特性。学生的客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判断题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
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
能属于( )。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4)科研能力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
17.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
16.新课改提出初中课程的设置是
( C )
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和分科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1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
A个别教育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织培养班集体( A )A师生关系B上下级C同事关系D同学关系一、单项选择题
1.为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 C )
A发展B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D统筹兼顾
2.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B )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持性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A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C《理想国》D《大学》
3.心里断乳期是指( C )
6.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 )
7.“勤能补拙”充分说明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 )
8.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
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总是一致的。( × )
5/10
10.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1)教育思想素养。(2)职业道德素养。(3)知识素养。(4)能力素养。(5)身心素(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教育具有商品性。(5)教育具有科学性。(6)教育具有发展性。(7)教育具有阶级性。
8、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2第一,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
协调员,不断进取的人。
12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10
A.终身教育B.普通教育C.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成为( A )
A变式B反例C正例D比较
7.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B )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
8.教师的根本任务( A )
A教书育人B教学
C班级管理D道德教育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
具有( C )
A创造性B广延性C长期性D示范性12.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B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 B )
A定势B迁移C应用D技能
1/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
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B )
A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6.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
3、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务的人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
2.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 )
3.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智力结构有差异。( √ )
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
5上课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 )
一、单项选择10.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强调教师的( C )
A合作精神B友爱精神
C奉献精神D自律精神
11.孔子代表作(A)
A《论语》B《学记》18.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 A )A教师B家长C自我D同伴
19.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 C )
20.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教育方针C.教学目标A.观察法C.实验法节的能力。B.教育目的D.培养目标B.访谈法D.行动研究法
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
专业化。
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而教育
期,
的专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第
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
14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15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9/10
16合作学习应具有哪几个要素?五个基本要素:混合编组,小组目标,积极依赖,个体责任,小组自我评价。
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1A.视角B.视敏度C.视野D.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常模参照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C.目标参照测验D.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6/10
15.学习室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它所引起的行为及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暂时的。( ×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18.某中学开设了线条画、垂钓技术等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这是地方课程。( ×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7、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16.高创造者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 )
17.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
19.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应归咎于家庭,与学校无关。( × )
20.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 √ )1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养。
2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内容?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
所达到的程度。
313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最高目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
A.杜威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10.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4/10
18.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