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红斑狼疮研究进展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简称分会)于2010年1月起正式实施“疾病研究中心”计划。

“疾病研究中心”是以某种疾病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多中心研究机构,由1~2位首席专家(及牵头单位)和中心单位(20家以内)组成,承担该疾病的系统研究、编写诊疗指南等任务,经分会常委会讨论通过,首批成立银屑病研究中心等8个全国疾病研究中心,并聘请16位相关疾病领域的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各疾病研究中心成立后,在首席专家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推广活动。

经过一年的策划与准备,分会与《中华皮肤科杂志》联合推出述评专栏,本期刊登第一篇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我们今后将不定期邀请各疾病研究中心撰写相关疾病的述评,加深全国皮肤性病学工作者对这些疾病的理解,提高研究热情,聚集研究力量,最终达到提升我国对这些疾病的整体研究水平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刊登的述评都仅反映当前研究水平与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处于不断深入和丰富中,因此有些观点需要随时补充。

我们将在每篇述评列出执笔者的姓名及其电子邮箱,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学军红斑狼疮(LE)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多样,尚无根治办法。

现对其研究进展及热点研究方向作如下综述。

一、流行病学SLE在发病年龄、性别、种族、地区上差异较大。

SLE患者多为青壮年,并且女性远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

近期统计资料表明,各国SLE患病率有所不同,美国约52.2/10万,英国26.2/10万,澳洲土著居民63.1/10万,意大利71.0/10万,另外有色人种比白种人SLE发病率高.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4~5/10万,而美国白人发病率是1~4/10万。

我国最近几年无大范围的统计数据,局部地区统计患病率达31~70/10万。

另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40年里,SCLE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而SLE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可能与SLE诊断标准的调整及早期诊断水平提高有关…。

随着病程延长,SCLE转变为SLE的概率增大,5年内为5%,10年为10%,15年上升到15%,20年为19%,25年达25%,最终有50%的SCLE可归于SLE。

近年来本病预后逐渐改善,目前SLE 的5年生存率达93%,10年生存率达85%,英国一项调查显示10年生存率达92%。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SLE发病机制中的易感基因、表现遗传调控及免疫应答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遗传学研究:SLE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其同胞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0倍左右,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为24%~65%,而异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仅2%~9%。

因此在基因组水平寻找本病易感基因,已成为近期SLE研究的热点。

易感基因可能与LE的发病、类型、严重程度、进展及受累器官相关。

Graham 等例统计,目前已明确与SLE相关的易感基因至少有17个,它们是:HLA-DR3、IRF5、STAT4、1TGAM、BLK.IWTGl、ATG5、TNFSF4.PTPN22、IRAKl、FCGR2A、TNFAIP3、KIAAl542、UBE2L3、PXK、HLA-DR2和BANKl。

其中与HLA相关的基因有HLA-DR2、HLA-DR3,参与免疫复合物处理过程的基因有FCGR2A和ITGAM,与Toll样受体和I型干扰素通路相关的有TNFAIP3、IRAKT、IRF5、STAT4.与免疫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有PTPN22、BLK、PXK、TNIPl。

Gateva等…报道,新发现5个SLE易感基因TNIPI、PRDMl、JAZFl、UHRFlBPl、IL-10,另外还有5个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可能也与SLE相关,它们是InH]、CFB、CLECl6A、IL-12B 和SH2B3。

SLE易感基因存在人群和种族差异性。

张学军等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5个与汉族人群发病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ETSI、IKZFI、RASGRP3、SLCl5A4和TNIPI,并确定4个新的易感位点7q11.23、10q1l.22、J1q23.3和16p11.2.同时证实欧洲人群发现的7个易感基因在汉族人中也同样存在,在后续研究中,该团队还发现这些易感基因与SLE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

(二)表观遗传学研究: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比,但基因表达却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其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纽蛋白修饰和MicroRNA修饰。

研究显示,SLE患者CD4+T细胞甲基化敏感基因调控序列特定区域甲基化水平低下,导致其基因过度表达,这些基因包括CDIIa(1TGAL)、perforin(PRFl)、CD70(TNFSF7)、CD40Ligand(TNFSF5)等。

对于SLE患者T细胞低甲基化的机制目前也有深入研究,国内研究表明,生长停滞与DNA损伤修复蛋白Gadd45a表达增加.通过促进DNA 修复,去除甲基化标记,使SLE患者T细胞低甲基化。

研究还发现,MicroRNA-126在SLE CD4+T细胞中表达异常增高,它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I(DNMTl)表达,导致T细胞低甲基化。

此外,RFXl基因在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可能在SLET细胞DNA低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自细胞miRNA-146a与SLE活动性及干扰素通路的激活程度呈负相关,改变患者体内miRNA-146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调控SLE患者的干扰素通路的新靶点。

研究还发现,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可以协同DNA甲基化,引起T细胞某些基因的异常活化,导致狼疮自身免疫的发生。

(三)免疫学研究:1.B淋巴细胞:B细胞除了产生自身抗体,还能分化为不同的效应B细胞亚群(Bel和Be2),并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应答。

白介素10(IL-10)是由B细胞产生的一个重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能激活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在T细胞及其他细胞因子(如IL-2)的辅助下,促使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最近发现一种高表达CD5,的前B细胞与SLE相关,另一种高表达HLA-DR的浆细胞亚类也被确认,后者的功能与SLEADI评分及杭DNA滴度相关;表达CD95的CD27-/IgD-B细胞被认为是活化的记忆B细胞,只出现干LE患者,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上述发现为以B淋巴细胞为靶标治疗SLE提供理论基础。

2. 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主要为CD4+CD25+Treg)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Treg或iTreg,如Th3、Trl,另外尚有CD8+Treg。

NKT细胞等)。

目前对CD4+CD25+Treg研究较多,但SLE患者体内该细胞数量的变化尚有争议。

国内研究发现,T细胞上Akt-GSK3e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能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参与LE发病。

3.抗原提呈细胞:国内研究发现,SLE患者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及黏蛋白域蛋白-4(Tim-4)表达增加,Tim-4作为磷脂酰丝氨酸的受体,能激活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吞噬功能,参与LE病情进展。

SLE患者白介素-18结合蛋白表达下降,同时由APC产生的白介素-18增加,它能诱导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于扰素γ,并引发Thl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上调白介素-18结合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LE治疗的靶点。

SLE患者血清中干扰素e(1FN-ct)显著上升,通过促进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参与LE发病。

4.白细胞介素-17(IL-17):源于T细胞,以类似于促炎方式作用于其他细胞和组织,其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

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IL-17较正常人高,且水平与SLE活动性成正比。

IL-17主要由Thl7细胞产生,但近期研究发现,CD4-CD8-T细胞(DNT细胞)增多可能与SLE患者IL-17产生增加及肾脏损害有关,在狼疮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能够找到IL-17阳性的DNT细胞。

研究表明,IL-17通过促进SLE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前列腺素E2(PGE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参与SLE炎症的进程.同时IL-17又可诱导单核细胞分泌IL-1β、TNF-α,而这两者又可促进IL-17的表达,加速SLE的进程。

5.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急性相蛋白,健康人血清中浓度很低,在外伤、局部缺血、烧伤、术后、细菌感染等引发炎症时会迅速上升,可激活经典补体途径。

近来有学者认为,C-反应蛋白在处理及清除凋亡物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因素,SLE患者血清CRP水平持续性低下,可影响凋亡细胞的清除,从而引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参与发病。

(四)其他研究:Toloza等发现,在SLE女性患者中,有66.7%25-羟维生素D 水平低下,17.9%缺乏维生素D缺乏可诱导B细胞活化,增加SLE罹患风险。

Turehin等发现吸烟与SLE活动性和器官损害有关。

三、临床诊断、活动性及器官受累评估(一)狼疮诊断:诊断DLE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

SCLE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外,还需结合自身抗体的检测来诊断,主要依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定的诊断标准诊断SLE。

研究发现,血小板结合的补体活化产物C4d(P-C4d)在27%的SLE患者中可以检测到,2%的其他疾病中可以检测到,在正常人中无表达,因此检测P-C4d在区分正常人与SLE患者的特异性是100%,区分SLE患者和其他疾病的特异性为98%。

(二)狼疮活动性的评估:现用的标准有SLE疾病活动性指数(5LE-DAl)、SLE活动程度检测(SLAM)、SLE指数评分(515)、英国狼疮评估小组(BILAG)等,较为简明实用的为SLEDAI和BILAG。

另外实验室检查中ESR增快、抗dsDNA抗体滴度、抗rRNA抗体阳性、补体低下(尤其是C3)均与LE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但是这些指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随着基因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一些新指标可以判断狼疮活动性。

关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网织红细胞上补体C4d水平检测(狼疮活动时,补体激活,检测网织红细胞上补体C4d水平能够反应狼疮活动程度),干扰素—α诱导基因(高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其表达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尿液中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与狼疮活动性相关)。

(三)狼疮器官损害评估:LE可以累及多系统多器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