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 说礼

《论语》 说礼

《论语》说礼《论语》是记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

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那就是“仁”、“礼”、“中庸”。

其中“礼”作为孔子思想的三大核心之一,是孔子毕生推行的理念,更是孔门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那么礼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

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同时礼又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致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

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礼的制约。

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亚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一边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一边全部心思地关注着孟子的成长。

因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

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

孟母就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

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

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

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定居下来。

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广泛流传至今。

孟子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

有一次他因为有急事,顾不上敲门,就匆匆忙忙的直接跑进了卧室里,不料却看到他的妻子居然蹲在房里。

那个时候,妇女蹲在地上是很不礼貌的事情。

孟子非常的生气,认为自己娶了一个很没有教养的妻子,就跑去告诉他的母亲说:“我的妻子不懂礼貌,我要休掉她!”孟母忙着问他:“她有什麽不对的行为吗?”孟子回答说:“她在房间里不端端正正地坐着,却蹲着!”孟母接着问他:“你怎么知道她蹲在房间里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看到的!”孟母又问:“你进房间之前,先打了招呼吗?”孟子回答说:“没有。

”孟母就说:“这样看来,不懂礼貌的那个人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

礼记上记载着,在进入房间之前,应当先有所表示,你难道忘记了吗?我们不可以乘人家毫无准备的时候,去找人家的错误。

你进房间之前连喊都没喊一声,她也许有她的事情,说不定当时非蹲不可呢!你匆匆忙忙的忽然跑了进去,这实在是你自己的错误,还要怪你的妻子吗?”孟子听完了母亲的这番教训后,知道是自己在礼貌方面有了过失,感到非常的惭愧和不安,于是以后都随时随地的注意礼节,生怕一时疏忽又做了有失礼节的事。

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礼的本质在于对人事物的恭敬,而不是用礼的形式去要求别人。

由此可见,礼首先是怀有一颗时时感受他人需要的爱心,进而做到内守诚敬,外顺人情。

只有这样,礼才会成为人与人之间既爱敬又变通活泼的相处方式。

学礼是君子之行的起步,而知礼是对礼的认识与体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也。

”论语中对礼的认知告诉我们,不懂得天命的大道理,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

不懂得礼就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析辨别人家的言语,就没有可能来认识人。

所以知命的君子言行必合于礼,不会见害必避,见利必趋,行险侥幸。

礼的体现在恭敬、勤俭、庄重和崇敬。

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春秋时期,周襄王由于戎人骚扰的缘故,讨伐发动叛乱并称王的王子带。

在秋季,王子带逃亡到齐国。

冬季,齐国齐恒公派管仲拜见周襄王,让戎人与周襄王讲和。

周襄王以上卿的礼节设宴招待管仲,管仲辞谢说“陪臣是低贱的官员,现有天子所任命的国氏,高氏在那里。

如果他们按春秋两季接受天子的命令,又用什么礼节来待他呢?陪臣谨请辞谢。

”天子说“舅父,我赞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可以说是深厚而不能忘记的。

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抗我的命令。

”管仲最终还是接受了下卿的礼节回国。

管仲作为使臣谦让而不忘记爵位比他高的上卿。

通过知礼、行礼体现君子之风范,赢得了天子之钦佩从而不辱使命。

礼的应用无疑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以和谐为贵。

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无论小事大事都依照这个原则,如果有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明君。

他具有超人的胆识,并且知人善任,又乐于接受意见,对臣子更是以礼相待,因此得到臣民的拥戴,而他的身边还有很多的贤臣辅佐,最有名的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明君有了贤臣,就好像老虎添了翅膀,整个国家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国泰民安。

因此唐太宗在位的年代被誉为“贞观之治”。

而诸位贤臣之中,功劳最大的要算魏征了。

唐太宗非常有君王的威仪,大臣们对他都很敬畏,但唯独只有魏征一人,对他一点也不惧怕。

太宗一说错了话或是做错了事,他总是毫不畏惧,而且非常严厉的直接指出,从来不纵容。

魏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凡是他所知道的,都会毫不保留的向太宗建议。

而太宗对他提出的意见也非常尊重,只要是对的全都采纳。

并且,太宗对魏征也从来都是以礼相待,不摆君王的架子。

唐太宗立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氏很喜欢读书,通晓道理,性情温文娴静,为人节俭,并且尊敬长辈,是一位很知礼教的妇人,更是一位贤内助。

太宗非常敬重她,夫妇相敬如宾,从来不在小事上计较。

遇到国家大事或是大臣的赏罚,太宗总是征求长孙氏的意见。

但是她总认为女人只管家务事,不应该参与国家的事,于是不管太宗怎么询问,她总是闭口不表示意见。

有一次,太宗回到后宫大发脾气。

他说:“我非杀人不可了!”长孙氏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

太宗说:“魏征太可恶了,无论什么事,只要他不同意的,他总是坚持他的意见,不给我面子。

好几次在大庭广众前,跟我过不去,我非杀了他不可!”长孙氏听了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默默的退出去。

不一会儿,只见她换上了一套隆重的大礼服,很恭敬的向太宗行礼。

他们夫妇私下里从来没有讲究过这么隆重的礼仪,所以弄得太宗莫名其妙。

于是问她:“你为什么要穿着这么隆重的礼服给我行大礼呢?难道有什么大事值得庆祝吗?”长孙氏很庄重的对太宗说:“我曾经听说,明君才能得贤臣,一国之中有了英明的皇帝,才能产生正直不屈的忠臣。

同样的道理,像夏桀,商纣那些暴虐昏庸的统治者,一定不能容忍比干那样的忠臣存在。

今天我听你说你有这么一位忠心耿耿,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谏的魏征,怎么能不向你道贺呢?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喜事吗?”太宗听了非常感动,从此之后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又有一次,太宗想到南山去打猎,一切都准备好了,随从也都在宫外等着。

这个消息被魏征听到了,他立刻跑到宫前面,想等到太宗出来的时候,可以好好劝他不要贪图玩乐。

可是等了好半天,都还不见太宗出来。

于是他忍不住了,就急忙进入宫中。

却看见太宗穿了一身猎装,坐在那里不像要出去的样子。

于是就问太宗:“听说陛下想要去南山打猎,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外面的人也都在等着,为什么您还不出去,却坐在这里呢?”太宗知道他来的原因,于是笑着对他说:“今天我本来想到南山去打猎的,但是怕你知道了怪我贪图玩乐,不务正业,于是不敢去,现在已经决定不去了,你就放心的回去吧。

”身为君王,能够如此在乎臣子的想法,可见太宗对魏征的重视和敬重。

后来魏征死了,太宗很伤心,感觉就像失去了一只手臂。

太宗很怀念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由此可知,完全是因为太宗能礼敬贤臣,而魏征等贤臣又能对他尽臣子的本分,以礼事君,他们才能共同创造出“贞观之治”国泰民安的繁荣安定景象。

礼的核心是“中”,礼的价值是“和”。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可见中庸之道是通过礼来体现的。

遵循礼的准则是君子的崇高境界。

为达到圣贤的境界,圣人的弟子们在礼的体悟与运用上,无不虔诚地向老师讨教。

弟子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是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贫而无谄只是固穷,富而无骄只是消极的有所不为,还有贫富之心。

“贫而乐,富而好礼”则以超脱了贫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清朝末年华亭县的韩漱山,富而好礼,见义必为,乡里都称他是大善人,但是韩漱山的祖先却出身贫寒。

父亲韩翁在秀野桥西开了间小店卖成衣,虽然小本经营,他却好善唯恐不及。

有一年除夕前天降大雨雪。

深夜里韩翁干完一天的活儿准备睡觉了,忽然听见门环响动,好象有人倚在那儿,又听到叹息声。

韩翁秉烛开门一看,见一人拿着包倚门而坐。

原来是上海某商行的伙计,收帐回来太晚了,搭船投宿都来不及,只好露宿他家屋檐下等天亮。

韩翁吃惊的说:“客人既然收账回来,一定行囊不空,怎可露宿?就算太平无事,怎受得了严寒!陋室虽然破小,尚可遮风避雨。

”韩翁于是请客人进屋,见其衣履尽湿,就拿出自己过年的新衣为客人换上,又为客人摆上酒菜招待,说:“这是我白天备下的,用来招待客人,请贵客聊以御寒,切莫嫌礼数不周。

”当时客人饥寒交迫,不料能得到韩翁留宿款待,且礼意殷殷,客人非常感激,谢不绝口。

饭后韩翁又为客人搭床铺被,安顿好了自己才去睡。

天亮后风雪更大,无法开船。

韩翁又留客人等雪停再走,为客人准备好酒好菜没有厌烦的神色。

当晚客人对韩翁说:“感谢您的高义,我无以为报。

听说华亭县米价便宜,运到上海去卖可获利丰厚。

我手头余银很多,借三百两给您做生意如何?”韩翁正色力辞,客人点头不语。

第二天风停了,韩翁为客人雇船并亲自相送。

船启航前客人说:“昨天我说的三百两在床下,您收好。

明年元宵节时,我在商行恭候。

”韩翁很意外,想取来还给客人,船已扬帆远去。

韩翁回来一看,果然有银子在客人的床下。

韩翁姑且收好,到了新年正月将银子全部买米运往上海。

韩翁找到某商行,恰逢之前那位客人从里面出来。

客人见到韩翁抚掌大笑,说:“您真是有信用的人!”韩翁告知买米若干已经运到上海。

客人于是带韩翁一起进商行见行主,禀告说:“这就是我去年遇到的华亭县韩先生,如今他运米到了!”行主致谢说:“敝人的伙计携重金露宿,若不是足下高谊,几乎遭遇不测。

如今您又如期而至,见利不取。

您真是当今的古代先贤啊!”行主下令打开正厅,请韩翁进入,盛宴款待,如同招待上宾。

饭后行主叫那名伙计陪韩翁游玩,并留韩翁住下。

第二天早上,韩翁把买米的帐交给伙计,叮嘱他取米上岸,自己要回华亭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