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管理名词一、土地分类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一)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地、菜地、望天田、水浇地等,我县主要地类是水田和旱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的土地,包括果园、茶园、其他园地等,其中由耕地改种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园地称为可调整园地,视同耕地管理。
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迹地、苗圃等。
4.其他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包括农村道路、田埂、畜禽饲养地、设施农用地、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坑塘水面等。
(二)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
1.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包括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它商服用地;2.工矿仓储用地: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
包括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3.住宅用地: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
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包括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等;5.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包括军事设施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等;6.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等。
7.水利设施用地:指陆地水域,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物等用地。
(三)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1.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其他草地(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沙地等;2.其他土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等二、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殊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规划: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调控措施。
(三)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和时期内,根据土地资源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
(五)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即耕地补偿制度,是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地者承担耕地补偿义务的制度。
耕地补偿有两种方式,一是占地者通过土地开发或土地整理补充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并需要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二是由占地者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专款用于土地开发或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来补偿。
(六)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至上而下的规划,上级规划主要通过下达控制指标的方式对下级规划进行控制,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包括:1. 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需求而确定必须长期保护的耕地,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的耕地。
基本农田是需长期保护的优质耕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
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需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坟或在基本农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不得擅自改变已划定的基本农田的范围。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指规划期内基本农田必须保有的最低量。
3.耕地保有量:是指规划期内耕地资源总量必须保有的最低量。
4.标准农田:是指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理等方法,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达到田成方,渠相连,林成网,灌得进,排得出的,具有良好生产条件的耕地,规划期内标准农田总量必须保有的最低量。
5.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是指规划期内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工矿用地总量不得突破的最高限。
6.新增建设占用土地规模:是指城镇、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特殊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在规划期内新占其他各类用地的累积规模。
7.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是指城镇工矿用地总面积除以城镇人口总数所得到的人均用地面积。
8.万元二三产业GDP耗地量:是指规划期末每万元二三产业GDP所需耗用的建设用地面积。
9. 标准农田置换:是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内的标准农田与储备库中的标准农田置换。
10.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是指省政府下达县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间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分为规划期间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其中,规划期间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由省政府一次性下达给县政府,在规划修编时落实到图斑(允许建设区新增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年度由省政府下达给县政府,用于允许建设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报批。
11.预留指标:是指省政府下达县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中由县政府预留的机动指标,分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预留指标和基本农田预留指标。
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预留指标是省政府下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没有落实到地块的指标,主要用于县重点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基本农田预留指标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落实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比省政府下达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多出的面积,主要用于县重点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因选址的不确定性碰到基本农田时的补划。
12.欠发达地区异地搬迁指标:指省政府下达欠发达地区高深山群众下山脱贫搬迁年度专项计划指标。
13.复耕指标:指通过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也称复垦指标和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指标。
2008年以前,复耕指标可以作为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使用,农转用时称复耕批次,2009年后由省政府不定期下达增减挂钩指标,使用复垦指标编制《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方案》进行农转用报批。
14.折抵指标:指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而新增耕地面积,也称土地整理指标。
2008年以前,土地整理指标可以作为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使用,农转用时称整理批次,2009年后停止使用土地整理指标进行农转用报批。
现在,土地整理指标只能作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
15.农转用:农用地转用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获得批准后,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农转用的审批权限:中心城区(白洋、壶山、熟溪街道)由省政府审批,其他乡镇由市政府审批,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的一律由省政府审批。
16.供地率:土地供应率是指具体建设项目批次土地供应面积与经批准农转用面积之比。
分总供地率和前三年供地率。
总供地率=历年批次土地供应面积/历年批次农转用面积;前三年供地率=前三年批次土地供应面积/前三年批次农转用面积。
前三年土地供应率列入年度考核,前三年考核合格指标分别为90%、80%、50%。
17.允许建设区: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范围内的土地,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18.有条件建设区: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划定的规划期内用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范围边界。
(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八)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年度内各项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它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措施,是当年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和土地管理的依据。
内容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农用地指标、耕地指标、未利用地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等。
三、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是指根据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具体项目用地单位组织农用地转用、集体土地征收报件,报有批准权人民政府审批的行为,分为城市分批次项目(一书三方案)和单独选址项目(一书四方案)。
(一)城市分批次项目:是指由多个用地选址符合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求,已落实农用地转用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征地程序合法,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合法的用地项目组成一个批次上报审批的情况。
(二)单独选址项目: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以外选址进行建设的建设项目用地,包括:能源建设项目;交通建设项目;水利建设项目;矿山建设项目;军事设施建设项目。
道路、管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大部分在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外,小部分在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可以整体作为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处理。
(三)一书:呈报说明书。
反映申报土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类别情况、项目安排情况、征收或使用集体土地或收回国有土地情况、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审核情况等。
(四)农用地转用方案。
反映申报土地中的农用地情况,与省厅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的农用地和耕地指标相关联,由省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或授权乡镇由市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
(五)补充耕地方案。
反映申报土地中的耕地占补平衡情况,包括被占用地耕地面积、补充耕地责任单位、补充耕地承担单位、补充耕地方式、缴纳耕地开垦费情况、对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已完成补充耕地情况等内容。
(六)征收土地方案。
反映申报土地中的征收集体土地情况,包括被征收土地涉及乡镇村、征收集体土地面积、按区片综合价征地补偿费用、县政府承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需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口数和安置途径等内容。
(七)供地方案(只出现在单独选址项目中)。
反映单独选址项目的供地情况,包括地块的申请用地面积、功能分区、设定用途、供地方式、评估价格、用地年限等内容。
四、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预审: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
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供地政策,能做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能合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项目予以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