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2019.05 一、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二、审题立意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
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
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不少。
“使人……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
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
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如评论、杂文、随笔、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咏物散文、抒情散文,小小说等。
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抓大放小;既看写什么,也看怎么写,看内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
阅卷力求整体着眼,不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特别提示:(1)写作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显豁,不能“骑墙立论”、“左右观望”。
在写作中,要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不能单极思维。
(2)议论文避免泛泛而谈,记叙文重在看整体构思是否符合题意。
鼓励多文体,对常规议论文、常规记叙文以外的其他文体(如散文、时评、书评、影评、小小说等)适当鼓励。
(3)鼓励用“自己的话”来说理,对胡乱引用、华而不实的文章适当扣分。
三、深入思考(一)对核心概念进行追问1.科技的特点:(1)便利,缩短空间和时间,(2)打破时空阻隔,(3)打破了以血缘和地域为标尺的传统人际情感圈2.情感的特点:(1)受限于时间空间;(2)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3)经时间酝酿发酵,更显醇厚3.人与人的情感:亲人、爱人、友人、陌生人——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二)科技发展与人与人情感关系(客观——主观)1.增进了人与人的情感2.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3.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三)原因分析中心观点: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一是科技大体满足感官。
科技只是决定我们的生存维度,引导我们追求物质享受,满足感官刺激,反而抑制了真正的情感需求,从而使我们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是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三是情感需要时间。
人与人的情感也是如此,激烈的情感不能持久。
所有最美好的情感总是需要濡染和浸润,时间是情感最好的朋友。
但科技恰恰如同电影中的快进,一切猛烈的东西往往都是速朽的。
(四)结果分析(利弊分析)(五)明确立意中心观点:科技增强了人与人的情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过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在他看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
”1.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使得情感表达更加自由畅通2.拓展增加了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情感交流更加多样化3.打破了血缘地域的人际交流惯性,使得不同人群,不同文化有了接触、了解、相知的可能4.改变传统情感表达,从含蓄内敛到积极主动外放中心观点: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1.沉溺科技(手机、游戏等)疏远了亲人2.热衷于虚拟世界的友谊,疏远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谊3.依赖科技的便利,只重物质与形式,忽略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辩证观点: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科技毕竟是科技,只是外在的辅助,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六)精心构思,从抽象——具体大概念到具体载体科技:高铁、手机、网络、自媒体、网上书店、有声读物、网络公开课、微信、视频……展开方式:吃穿住行,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关切……小景、小物、小人物、小事——大世界、大道理、大情怀考场优秀作文展示+点评1信与不信,都用微信偶然看到小林漫画中有这样的一则:信与不信,都用微信。
令人捧腹的同时,也不禁哑然。
本来信与不信,这种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感情,放入网络中却被渐渐冲淡,到底科技的进步,反倒令人疏远。
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产品,微信首当其冲。
过去“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被微信进一步改写,直消指头一动,便可知对方近况。
若是思念久了,一个视频通话统统搞定,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令生活少些思念的苦,多些共享的乐。
本是初衷很好的软件发明,在无形中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开始习惯于无休止的发朋友圈发自拍,父母亲人的嘘寒问暖也习以为常,对朋友的倾吐,也毫无真情。
对着手机屏幕只是一条又一条的话框和个性的头像,全然没有他真人的感觉。
林帝浣说过,隔着屏幕说情话对方能感到10%,隔着屏幕吵架,对方能感到200% 。
当你的交流习惯于对着屏幕上的昵称和头像不断敲键盘时,你们的关系正在被一块不过六寸的平板隔成一种厚墙。
身在其中的我们全然不自知,越是多的表情包越是让人无法接触,当关系降至冰点,却大嚷,你不懂我。
当用微信互相交流时可曾想到这样,双方真的了解彼此吗???21世纪最动情的事不是隔屏喊上10,000句关心,而是一张回去见他的车票。
越是发达科技中的我们,被新的生活方式越是冲击得无法自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靠一根纤弱的光纤牵着,越追求发展,越难以回到本真。
微信真的只剩微弱的信了吗?不,不应是这样的,在科技中越是一小点的真情,一个热心的举动,一碗母亲包的饺子,还是能牵动你茫然已久的心。
怀着初心不改的人总会在一页页的朋友圈、一条条的话框里,一个瞬间被打动僵化浮躁的心,放下形形色色的生活,找一点人与人间的真情,来抚慰空虚的一切。
若是心动,便是将最灿烂的笑容留给屏幕,隔着屏的他也能体会到的,两情若是长久,手机的那墙也拦不住,被蒙蔽的人们不妨做一个现代的苏轼,深夜失眠,拉好友起来看月亮,便是隔多远也真切。
放下浮世中的形形色色,享受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每一个人,即是在科技进步中去体会每一寸真情,不全信微信,信对方,信真心。
2让“火车”歇一会儿百年孤独中,一辆黄色的火车驶进了原本安宁平静的马孔多,使整个马孔多文明为之一颤。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正像这辆火车一般,驶进了人们的生活。
快速进步的现代交通,使普鲁斯特所言的“我的梦已经成为我的地址”,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追梦的旅程。
林清玄曾说,人们面对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
但如今人们只需要电子,正面拍自己,反面拍世界,滑滑屏幕想要了解的就都有了。
古人云:有得必有失。
这样的便利真的十全十美吗?诚然,科技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在这科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里,人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本心,使情感渐渐变淡,使人心慢慢疏离。
如果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坐上高铁,那么何来八十一难,何来师徒情深呢?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方便越快捷就越好的。
刘亮程曾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过这样的场景:路边不知是谁随手放置的一段木头,来往的农民路过时就坐下歇歇,拉拉家常,扯东扯西,日子久了,一村人就联络出了“一家人”般的情感。
简陋的休息场所却连接的是人们的心,试想,若休息站变成了无线网络信号点,那么大家掏出手机,上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的场景,也就浮现在眼前了吧。
科技的“火车”一直开,狂热的人们就一直追着火车跑,丝毫不知疲倦。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在《人类理解论》中将人的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的观念,即最表面的感受;另一种是反思的观念,即用心去体会变化。
人们惊喜于科技的便捷,这是第一种观念。
但人们往往忽视的第二种,没有去反思科技背后整慢慢淡化的人的情感。
不如让“火车”歇一会儿,这并不是说让科技停止发展,而是让人把身心从科技的洪浪中抽离片刻,回归本真,找到最原始的人类的情感,脱去科技的外衣,纯纯粹粹。
毕竟,曹林也曾说:白描,就足以令人窒息。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儿童都喜欢在这一天“斗蛋”,能回家的父母不如回去陪孩子玩一玩,增进一下情感,别总是跟孩子通下电话便继续加班,否则回去时,孩子早就睡了。
科技的“火车”暂且停一会儿吧,追求快速高效的那个奔忙的心,也暂且先一会儿吧。
《让“火车”歇一会儿》【简评】文章显大气。
辩证严谨,纵横捭阖,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语言流畅,书写美观,说理形象,分析精准。
“对于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这一问题,本文很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感性层面的一般回答,而是以“火车”这一生动具象符号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人们情感的适应有时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迷失了本心,使情感变淡、疏离,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对这一困境,本文层层推进,表达出自己婉商的结论,可谓独到所在。
结尾处顺笔点明考试日正是“立夏”这个传统节日,提出建议,放下电话,增进情感,机智,但整体而言,写作智慧不够突出,论证略显苍白。
故判为一类下,63分。
3斯金纳之鼠一只小白鼠被关在一个箱子里,通过拉动横杆获取食物,若是每隔一分钟拉动横杆才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在其他时间便不会拉动横杆。
可若是持续拉动横杆会不定期掉下食物,小白鼠会一直拉动横杆,这就是著名的斯金纳实验。
所以我说,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的情感大为增进。
因为被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包裹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斯金纳之鼠。
原因显而易见,现代人的联系不再受制于物理距离,这是一方面,即便是陌生人,也看“扫一扫”,“摇一摇”等方式打破尴尬,实现交友,再不需《西厢》“红娘”的存在,人人都可是张生与莺莺。
人们在以科技为媒介的交流中感到快乐,这是科技增进交,进而增进人与人的情感的一大理由。
然后快乐从何而来?这种快乐是健康而节制的吗?科技的发展能使陌生人的关系急速升温。
也给现代人情社会提出了不少难题。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需要持续的交流来保温,因而我们都被裹携入人情的箱子里,成为快乐而不自由的斯金纳之鼠。
斯金纳的迷人之处,在于“不定期奖励”原则,恰如现代人必备手势刷,刷一刷朋友圈,可能没有新动态,也可能弹出朋友间有趣的玩笑话,那就点个赞,评论表情发送爱心……情感确实升温,快乐确实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