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考试作文评讲材料【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
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
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
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
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分标准】从整体上看,秦玥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青人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
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的点,如:名校毕业却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社会和自身,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
可以根据这些切入点,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角度来立意。
也可以从质疑背后隐含的逻辑和社会心理来立意。
简单列举如下: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2.不受时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3.学以致用才有价值 4.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5.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 6.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7.成大事者心怀社会 8.了解自我,发挥特长9.坚持理想,坚守自我 10.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为社会发展尽力)11.对言行负责,理性、负责任地评价 12.以消极、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13.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有的文章的立论符合材料的内容,但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引申联系不当,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现象,比如认为质疑者没有根据下结论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然后就撇开材料围绕“责任”话题来展开论述。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主要问题】1、审题粗率,立意牵强。
本次作文立意多至十几条,但立意牵强的作文较多,比如不少学生写学会感恩(回报社会)、放下名利、多一点信任、不要让灵魂跑丢、学识要博杂、忍可以成就大业、可怕的嫉妒、真诚的力量、寻找良知……这些立意都不正确。
而这样的作文并不少,这与他们的素养偏低、训练不足和审题粗率有关。
2.将材料作文当作命题作文来写。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本质区别。
材料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偏偏有不少考生挣不脱命题作文的写作惯性,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关键词,比如“质疑”或“责任”,然后就以此为题来写,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完全抛开材料,随意引申,比如大谈质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这类作文有一定的数量,需做好引导。
尽管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多角度的,但从求稳的角度上看,审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较好,只抓住材料中的某个句子来立意,容易偏题。
如果从材料中的几个关键点上来分析其中的关联,或许更好一些。
如:(1)质疑与信念,(2)名利与道义(责任、个人价值、生命意义等),(3)知识与实践;(4)奉献社会与自我实现,(5)找准位置与实现价值,……3.套作现象较为严重。
很多作文似曾相识,原来有一些考生是将平常写过的作文简单地搬运过来。
从《境由心生》《标签》《认清自我与看待他人》《放低姿态》《拒绝平庸》《换个角度思考》等题目和行文,不难发现这些考生化用了“伊豆导游”“标签”“石头与宝石”“晏子车夫”“拒绝平庸”等作文。
当然,也有化用得比较好的,能在行文中紧扣此题材料进行分析,但是,更多的同学成为简单的机械工,只负责搬运,甚至有位学生照抄了一模的一篇佳作。
此风当刹。
4.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新材料作文的出现使得原先一些专写记叙文的同学产生了动摇,一些专写记叙文的同学也练起了议论文,这也是我们这次阅卷中发现绝大多数作文为议论文的原因。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作文虽有议论文倾向,但中间叙例段落过于冗长,未脱记叙文的腔调;一些记叙文,为标注文章立意,于文章首尾处大段大段地议论,几乎达到了全文叙议对半开的比例。
选择寓言,但明显低幼,需要提高警惕。
有些议论文通篇不提材料,些记叙文简单演绎材料,等等。
【佳作欣赏】1.为什么做好事屡遭质疑?从耶鲁大学毕业,不去世界500强企业谋得一份高薪工作,而是去乡下做一名村官,为人民造福。
秦玥飞可谓是一名甘于奉献,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
但就是这样的好人,也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
我不禁感慨,现在做个好人可真难啊!难道不是吗?还记得救起小悦悦的那个拾荒老婆婆陈贤妹吗?在救人事件被报道后,她就不断遭遇他人采访,可是采访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想出名啊?”,有人问:“是不是早就料到救人以后会有奖金的啊?”呵,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婆婆也能硬生生的被贴上“作秀”的标签,他们这群人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令人佩服了。
更不用说被贴上“作秀大王”标签的陈光标了。
当今就是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标榜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对于一件再好的事也能看出它的阴暗面。
只要一个人当众做了好事,就必定会有人说他“炒作”,“作秀”。
这样看来,秦玥飞遭到质疑也很正常。
可是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现在对好人好事如此敏感呢?炒作的泛化是一个原因。
近几年的炒作节目,再加上凤姐,芙蓉姐姐的无耻炒作,还有某些三流明星为了提升知名度不惜用艳照来炒作,炒作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
人们逐渐相信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来炒作,当然也包括好人好事。
好人好事的成本上升也是一个原因。
自从彭宇扶起老太太被敲诈十余万以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做好事是会被骗钱的。
于是,许多孩子都被家长教育不要去做好事,以免惹祸上身。
于是乎,社会上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风愈演愈烈,能主动做好事的人已经是极少数人了。
而我以为当下物质社会所导致的强烈的功利之心才是根本原因,对功利的无限追求和盲目崇拜已经蒙蔽了人们的双眼。
人们不相信一个名牌大学生会去从事无利可图的村官职业。
按照他们的逻辑,当村官又赚不到钱的,这人不是一个白痴吗?而传统中华美德所崇尚的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由于无法带来物质利益,已经逐渐被人摒弃。
我欣赏所有的好人,也为他们遭到的质疑声感到委屈。
我们必须阻止道德的滑坡!让我们以奉献为帆,以爱为桨,重塑中华传统美德,让那些质疑声从此消失吧!2.质疑之声,可否减弱?近日来,关于雅安地震事件的报道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人民有难,万众一心的时刻,许多明星也在微博上发起了募捐活动。
当他们将捐款20万的信息图片公示时,却招来不少质疑。
有人认为他们又在炒作,有人则认为明星赚那么多,捐20万是不是少了点儿?质疑之声,层见叠出。
而我想问,他们凭什么质疑?公示图片是为了呼吁更多人捐款和告知人们捐款的方法,而且他们至少献了爱心,总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好吧,更别说那些没有行动还在那边批评别人的人!相似的还有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单纯的想融入村民,从基层做起,了解百姓,从而提升自我和为社会服务,这有错吗?为何被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为何被质疑存有名利和权利的目的?那些质疑他的人是不是没事可干了?总愿意分析他人的生活?假如秦玥飞的事迹出来后,人们都竞相赞叹、传播、效法。
那些即将靠关系做官的“官二代”立马退下来,像秦玥飞一样了解基层和百姓,判断自己的价值,克服困难,学会新本领,这样再“新官上任”,是不是会博得更多掌声,是不是能更加准确而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处理政务呢?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心系百姓的官二代,有责任的富二代的确存在,并且不少,可俗语道,“一颗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
”那些质疑之音就像乐曲中不和谐的音符,即使其他部分再流畅,也会破坏了整体的音律美。
从正面来看,他们似乎充当了主持正义的角色,告发了‘表哥’,揪出了‘房嫂’,打倒一切‘李刚’,扫平每个‘郭美美’,但是,慢慢地,他们的批驳对象变了,变成了一切所谓官富人群。
质疑之声,破坏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社会温情。
所以说,我们要少一些质疑之声,而用善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支持善,赞叹美,效法优。
正如成龙在关于支教演讲中所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质疑我,我只认为我做的是对的,并希望大家也用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一起做对的事。
”同时,狼吃羊的故事也改编了。
狼去敲门,发现羊妈妈被屠宰场的人抓走了,只剩小羊们孤零零的在家,于是狼留下一句“等我以后来吃你们”便冲向屠宰场,解救羊妈妈,让小羊们能健康长肥。
狼与屠宰员搏斗,最终惨烈地死在抢眼之下,留下一句“也许我再也不能敲门来吃你们了。
”看,多温情,用善良的眼光看待狼,何不是对自身的补偿,这样的故事传承下去,孩子们的内心想必也会越来越柔软,他们还会像我们一样,对美好的事物提出种种质疑吗?多用善来感化世界,让质疑之声减弱在无形之中。
3.静谧深处,绽放极致四月,停伫在春的末梢,悄悄吟唱离别的曲目。
我轻挥衣袖,向四月道别。
高考临近,我却与母亲在填报志愿一事上互相冲突,最终竟是争吵起来也没有结果。
我们同样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
心中郁闷,约朋友一起骑车散心。
雇了两辆自行车,我们骑至郊外。
郊区春情盎然,偶有斜坡,迎风而下,暖暖的风拂过脸颊,带走了些许心头的郁闷。
骑至一个斜坡,顺势而上,经过一个拐角,意外与它相遇,那动人心魄的美丽。
那是一株开得极盛的白桐。
白桐静谧地伫立在那一个小角落。
周围青葱围绕,亭亭如华盖,而唯有白桐,处在一派生机之中,独自静放。
远远望去,那绽开的白色花瓣紧紧拥在一起,透过醇蜜一般的春光,浸染上炫目的光晕。
偶有细风拂过,柯枝轻颤,无数白点顿时化为无数浮动游离的光点,灿烂至极。
偶有清香袭上鼻尖,沁人心脾。
“好美!”好友不由赞叹道。
我点头应是。
缓缓靠近白桐,顿觉脚下一阵绵软。
我低头看去,只见白桐花荫底下已覆上厚厚一层花瓣。
恍然发现,周身亦有花瓣不断盘旋落下,飞舞着落到地上,碰到地上原有的花瓣,便觉得开始褪色,枯竭。
直至走近白桐,我才发现,它的枝干的斑驳与破裂。
心中不由一阵酸涩,白桐花开灿烂,却终有败的一天。
若无人欣赏,花开极致,却无价值。
静立许久,直到天边露出一丝霞光。
朋友不忍开口:“走吧,时间不早了。
”不舍地告别桐花,骑上单车,转身离去。
蓦地心中一阵悸动,不由回头望去,却见霞光拂照,静谧的白桐被笼上一层绚烂的色彩,一面花开如锦,一面却又纷扬飘落。
然而这一切,都改变不了那动人的极致之美。
手心顿觉一股清凉,如一丸薄荷晕染开来,那是离开时接下的一瓣桐花。
顿时心中一片清明。
桐花的价值不需由别人判断,无人欣赏亦无所谓,它只坚持自己最本真的初心,身处静谧一隅,亦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辉。